第50章 唐王李渊捷报频传,林士弘疑心生祸被萧铣窃取豫章

公元61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善安袭击并攻陷庐江郡。

张善安是兖州方舆(今山东济宁附近)人,十七岁时,张善安亡命为盗,转掠淮南,后加入起义军。张善安之后又夺取豫章郡,之后看到唐朝发展壮大,不得以以虔、吉等五州投降唐朝,被唐朝朝廷任命为洪州总管。武德六年(623年),张善安反叛唐朝,与辅公祏联合,后被唐朝击败并处死。

张善安成功攻陷庐江郡后,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便顺势渡过赣江,前往东北方向的豫章意图归附林士弘。

赣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赣江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的赣源岱崂峰西侧。自南向北流经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南昌市,在南昌县三江口注入鄱阳湖。赣江在南昌穿城而过,为南昌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水源地,同时也塑造了南昌独特的江景。

隋朝时豫章郡在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一带,治所设在南昌县,辖18县,包括南昌、庐陵、彭泽等,辖区与今江西省境基本一致。

虽然庐江县不直接与南昌市接壤,但两者之间通过赣江相连,赣江的流向和内容对了解两地间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豫章郡,设立洪州总管府,府治仍在南昌。隋炀帝大业初年,洪州又改为豫章郡,但很快又改为洪州,以豫章县为郡治(相当于市政府所在地)。

豫章郡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士弘势力范围。

林士弘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以豪迈爽直、武艺超群且富有谋略着称。大业十二年(616年),他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大将军,攻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在操师乞战死後,林士弘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

清代方志界(指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学者曾评价林士弘:“赵佗、李弁庶乎近之,但享国未久耳。然崛起一方,得保首领,而紫阳纲目无贬辞,视项羽、陈友谅有加焉!”

清代学者认为:林士弘在崛起一方、保持首领地位方面与赵佗、李弁相似,但他们的政权存在时间都不长。尽管林士弘的政权同样短暂,但在《紫阳纲目》中作者对他给予了较高评价,甚至超过项羽、陈友谅,这表明学者认为林士弘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或正面贡献。

林士弘领导的起义军对隋朝的灭亡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起义不仅加剧了隋末的社会动荡,也削弱了隋朝在南方的统治力量。

张善安想去投靠林士弘,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因为林士弘对张善安的投靠感到惊疑不定,害怕引狼入室,因此没有接纳张善安入城,而是将其安置在城东的南塘下扎营,以观其变。

林士弘的怀疑和敷衍,让张善安心生不满,于是便暗中策划攻城。他趁林士弘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成功打败了林士弘派出的军队,并纵火焚烧了豫章城外城,随后扬长而去。

林士弘遭受重创后,立即安排留守人员在豫章城修复重建城池,安抚百姓,自己不得不将率主力迁居南康。

南康古时位于今日的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历史上曾设置多个行政机构,如庐陵南部都尉、南康郡等。

赣州是江西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而且赣州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通天岩、赣州方特东方欲晓等。

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无论是对于寻求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热爱自然风光的旅行者,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理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