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讲道:“王世允此刻虽说又增兵七万,但其军中物资匮乏。加之李密占据着重要粮仓,洛阳城中不但粮草将竭,兵力更为薄弱。洛阳城乃隋朝东都,若能先于李密克之,必将震动天下。”
李渊看着众将,顿了一下,接着言道:“弘农郡乃是连接关中和中原的重要战略要地,是通往洛阳的一大障碍。且弘农的粮产丰富,物资储备充足。我考虑派遣刘文静继续东进,拿下弘农!只有先取得弘农,我们在进攻洛阳的过程中才没有后顾之忧。不然容易被隋军断了后路,陷入危险境地。”
大家听言,纷纷表示赞同。唐王李渊立即命人向刘文静传达军令,务必拿下弘农郡。
唐王派刘文静东征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我们前文提到过,弘农郡从古至今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区域,控制弘农有助于切断隋朝残余势力的南北联系,并且能够保障关中和中原之间的交通线安全。
十二月下旬,刘文静在潼关接到唐王下达的攻打弘农郡的命令,他迅速安排好守城将官,集结精锐兵马数万,即刻东进,向着弘农方向出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当时的历史记录条件和保存手段有限,其实我们的文章之中,很多军事行动的具体日期尤其是精确到日的记录可能并未被详细记载下来,只有少量的重大战役有时会保留有日期。对于古代战争而言,重点更多地放在战争的胜负、战略意义以及重要人物的决策等方面。
我们文章之中涉及战争双方的兵力亦是如此,除少量着名战役会有出兵人数记载,绝大多数战疫是没有记载的。古代战争中,兵力数量往往属于军事机密的一部分。将领不会轻易透露自己所率领军队的具体数量,以防止被敌方知晓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所以即使当时有一些内部的兵力统计,也可能不会完整地被记录下来。
正史对于军事行动的记载往往侧重于宏观的军事形势、战斗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于兵力数量,可能只是给出一个大概的估计或者与其他相关事件进行比较描述,而难以得到确切的数字。例如,可能会记载“率大军前往”或者与敌军兵力进行对比描述,像“数倍于敌军”之类模糊的表述,无法确切得知刘文静此次攻打弘农郡到底带了多少兵马。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唐军占据潼关部署的兵力来推断。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函谷关城)。东汉初复名弘农郡,后因避讳灵帝名改为桓农郡。三国魏复名弘农郡。晋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北周明帝又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后移治今灵宝县。唐武德初废。
弘农郡地处秦岭西部,北有渭河,东有函谷关,西有天险华山,南部是秦岭,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值得一提的是,弘农郡是杨姓第一郡望,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隋朝皇室、武则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农。弘农郡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弘农杨氏的繁荣体现了该地区深厚文化底蕴。
如今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和灵宝市等地,部分继承了弘农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遗产。弘农郡不仅是一个历史上的行政区域,更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其设立和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正史中,关于刘文静此次东征路线,先攻打的是弘农郡哪个郡县亦无记载,笔者只能通过弘农郡的地理环境来进行分析阐述,有误之处,希望读友们能够积极探讨。
从当时的战略态势来看,潼关是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刘文静的大军驻扎在潼关,所以刘文静攻打弘农郡,必定是在潼关集结的兵马并从潼关向东出发。一方面,潼关附近已经有李渊势力的军事部署,军队可以方便地进行集结和补给。另一方面,从潼关出发前往弘农郡距离相对较近,道路也较为便利,能够快速地对弘农郡形成军事压力。
弘农郡下辖多个县城,除郡城灵宝外,还有卢氏县、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南)等。由于军事行动需要保障补给线和交通线的畅通,刘文静可能首先选择攻打那些靠近交通要道的县城。例如,卢氏县就是弘农郡中较为重要的县邑,它位于弘农郡的中部偏西位置,处于洛河沿岸,交通较为便利。如果能够攻占卢氏县,不仅可以控制当地的资源和人口,还能够为后续进攻弘农郡的其他地区或者继续向东进军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外,在军事作战中,通常会优先选择防守相对薄弱的点进行突破。也许存在某个县城,由于当地守军数量较少或者防御设施不够完善,被刘文静选定为首先攻打的目标。比如一些边境地区的县城,可能因为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对战争的警惕性较低,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容易成为刘文静进军弘农郡的首要目标。
虽然没有确切的正史明确记载出发地和首个攻打的郡县,但通过当时的军事战略、地理交通等因素可以进行上述合理的推测,刘文静率军首先攻打卢氏县的可能性比较大。
总之,刘文静率大军东进弘农,唐军自占领长安后,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再加上唐军纪律严明,很得民心,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隋军主动投降者甚众。
这一日,当刘文静的大军抵达弘农郡城下时,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弘农郡地势险要,城防坚固,且有隋军重兵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