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萧铣建立大梁政权,首用贼将险酿大错

李渊大军在长安城外刚安营扎寨完毕,突然探马来报,称巴陵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张绣等人起兵背叛隋朝,占据巴陵郡,又拥立罗山萧铣为王。

巴陵郡在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治所巴陵县(今湖南岳阳)是湘州的一部分,辖境包括今湖南省岳阳市及湖北省部分县市。虽然隋朝时间不长,但巴陵郡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当时湖南地区的重要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快乐书屋

董景珍,是饶州鄱阳县(今江西鄱阳)人,他与雷世猛同为巴陵校尉,他们看到隋朝各地起义频发,隋炀帝杨广荒淫无能,两人也坐不住了,纠集手下军官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张绣等人发动暴乱,迅速控制了巴陵县城。

占领巴陵后,众人推举董景珍为首领。董景珍不同意,说道:“我没什么身份背景,出身贫寒低微,不能被众人信服。但我想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是那罗川县令萧铣,他是梁朝皇室的后代,为人宽厚仁爱且有宏大的度量,我建议大家尊奉他为王,也能顺应大家的期望。”

众人听后,都认为董景珍所说甚是在理,于是他们就派遣使者前去联络罗山的萧铣。

隋朝时期的罗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汨罗市西北方,并不是今日河南省东南部的罗山县,当时属于岳州管辖,后来,在唐武德八年(625年),罗县被撤销并入湘阴,隶岳州,罗县之名随之消逝。

萧铣听闻信使送来的消息后十分高兴,被众人拥立为王的好事,谁能不愿意?于是他便愉快的听从了这个建议,随即在罗县起兵,自称梁公,宣称要讨伐逆贼,迅速招募到数千人。

萧铣,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他是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安平忠烈王萧岩之孙,安平文宪王萧璇之子。早年家族败落,萧铣少时孤贫,以卖书为生,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隋朝末年,萧铣因家族是皇族外戚,杨广任命他为罗县县令。

隋末乱局,隋朝朝廷如同一盘散沙。在这乱世之中,隋官萧铣起兵叛乱的消息宛如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巴陵这片土地上激起千层浪。

萧铣起兵后,首先想要解决的是一个近日来令他头疼不已的问题。原来,罗县附近有一股民变势力,其头目沈柳生作为贼寇首领,如同附骨之疽,时常侵扰罗川地界和百姓,萧铣曾率军迎战,但因势均力敌,几次交锋下来,双方互有胜负,未能占到便宜。

萧铣知道,想要在这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先解决掉这个近在咫尺的威胁。于是萧铣召集手下众将,商议道:“如今天下大势,犹如大厦将倾,隋朝气数已尽。那隋朝的政令,就像风中残烛下的影子,根本无法施行,各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巴陵之地英雄豪杰辈出,此次巴陵的英雄们请求拥立我为领袖,这是天赐良机。我接受他们的请求,准备以梁公之名号令江南,或许能重振梁朝昔日的辉煌,恢复那昔日的国运。而那沈柳生,本就是趁乱而起之人,如今我等起兵,他也应当看出天下大势已变,若我去招降于他,他大概率会听从我的指挥。尔等以为如何?”

众将听闻此言,互相对视一眼,眼中皆露出赞同之色。一位将领站了出来,大声说道:“梁公英明,如今我等起兵顺应天命,那沈柳生若能归附,必能壮大我军实力。”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县堂之中充满了壮志豪情。

萧铣得到众将的支持,心中更加坚定了想法。他当即下令,自号梁公,按照梁朝旧制更改服饰颜色、旗帜等。那一面面崭新的旗帜在罗县城内飘扬起来,瞬时带回了旧时光的气息,仿佛也让众人看到了复兴梁朝的希望。

沈柳生得知萧铣起兵且自称为梁公,要恢复梁国,心中不禁一动。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孤身一派难以长久,如今萧铣起兵,且有着巴陵之地众多英雄豪杰的支持,看这架势似乎有着非凡的后劲。自己若是能归附于他,在这乱世之中或许能有一番更好的作为,总好过现在这样身为贼盗,四处行抢掠,勉强维持生计,还没有一个好名声。于是,沈柳生在接到纳降通知后,毫不犹豫地率领贼兵前去归附。

萧铣见到沈柳生带着众人前来,心中大喜。他亲自出城迎接,看到沈柳生后,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说道:“沈将军前来归附,真乃我之幸事,如今我等共创大业,日后必不会辜负将军。”

沈柳生赶忙行礼,说道:“梁公起兵,乃是顺应天命,柳生愿听从您的指挥,万死不辞。”

萧铣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当即任命沈柳生为车骑大将军。

萧铣起兵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远近各地。那些饱受隋朝暴政之苦,又渴望在这乱世中寻找出路的百姓,听闻萧铣起兵且礼贤下士,纷纷前来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