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窦建德巧胜薛世雄,隋官投诚唐公背后的智谋与人情较量

绛郡郡守陈叔达乃是陈高宗之子,颇具才学。

李渊大军到达绛郡城外,陈叔达一直紧闭城门拒不投降。李渊一方面发动攻城给他制造压力,另一方面展开招降谈判。

陈叔达(573年—635年),字子聪,历史中少有的三朝重臣。陈朝时期,他被封为义阳王,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等职。隋朝时期又担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归降唐朝后,官至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后历任黄门侍郎、侍中、礼部尚书,进封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建议立李世民为太子,唐朝建立后成为宰相,晚年以散职归第。

陈叔达着有文集十五卷,传于世,今存诗九首。他在玄武门之变时建议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一建议对唐朝的稳定和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叔达的一生充满了变化和成就,从陈朝皇室成员到唐朝宰相,他的人生经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个人才能在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陈叔达起初与李渊对抗,他凭借城池的防御工事进行对抗,但看到李渊军队的强大攻势,内心有所动摇。

李渊攻城几次后,看时机已到,派裴寂前去劝降陈叔达。

裴寂来到陈叔达的城门前,高声喊道:“陈大人,今日天下大势,隋朝气数已尽,如那将倾之大厦,无人可挽。我家主公李渊,乃真命天子,志在救民于水火,拯救苍生于倒悬。大人您空有才华与抱负,却效命于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这是不智之举。且我军兵强马壮,您这小小城池,如何能长久坚守?若大人此时开城归附,主公必以礼相待,将来您必能在新朝成就一番大业,青史留名。”

陈叔达在城楼上听闻,心中有所触动,但仍有些犹豫,说道:“我深受隋朝皇恩,怎能轻易背叛?”

裴寂笑道,大声回应:“陈大人所谓皇恩,不过是如今这风雨飘摇中的残烛之光。隋炀帝昏庸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四海皆反。李渊公起兵本为正义之举,且他礼贤下士,仁厚爱民,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大人若固执不降,城破之时,恐身死族灭,又何谈报恩?”

陈叔达思考良久,觉得裴寂所言有理,再加上城内军心已有所动摇,再三权衡之下,他终于下定决心,打开城门迎接李渊入城。

李渊见到陈叔达,赶忙上前,拱手行礼道:“陈大人,本帅久闻大名,知大人乃忠义之士。今日大人开城相迎,足见大人明智之举。”

陈叔达回礼,有些惭愧地说:“大将军仁义之师,如日中天,叔达权衡利弊,方知唯有归附大人,方可保全一方百姓,亦不辜负自身所学。”

李渊笑道:“陈大人不必自谦,本帅深知大人您胸怀大才,今后定能在我帐下大展宏图。”

陈叔达迎接李渊入城,李渊同样以礼相待,并将其招揽为幕宾。

看隋唐历史,这天下纷争犹如一团乱麻,李渊的前方还有多少“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呢?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