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格局决定命运,还看唐公李渊隋末风云中的权衡与布局

安置好营寨,李渊召集主要将官于主营帐商议军情要事,此时,前军探兵急匆匆来报:“启禀大将军,隋将宋老生、屈突通奉代王杨侑之命,分兵前来阻击我军。屈突通所部驻守河东,宋老生领兵已抵达霍邑。”

霍邑是古代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古城,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霍州市,因位于霍山脚下而得名。在中国历史上,霍邑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多个重要战役的战场。霍邑在贾胡堡向南约五十余里处。

探兵退出营帐后,李渊站在营帐中的地图前,目光凝重,久久不语。

李世民见状,率先开口道:“父亲,宋老生乃久经沙场之人,其军突然抵达霍邑,定不会轻易就范。屈突通驻守河东,犹如猛虎在侧,此局势于我军颇为棘手。”

李建成微微点头,接着说道:“二弟所言极是。屈突通善战且有谋略,河东一地地势险要,我若分兵攻打,恐宋老生乘虚而入,若先击宋老生,屈突通又可能来抄我后路。”

裴寂摸了摸胡须,缓缓而言:“大将军,当下我军当务之急是先稳住军心。宋老生虽已兵至霍邑,但初来乍到,地形未熟,我军可先派小股部队前去霍邑周边探查敌军虚实,寻觅其破绽。”

李渊思考片刻,扫视众人后说道:“裴将军所言不错。然我军也可借此时机。宋老生所率之兵长途跋涉,必然疲惫,我军若能有效利用,或可占得先机。”

李渊猛拍面前帅案,果断下令道:“诸位,咱们先行进攻霍邑,至于其他事宜,待抵达后再作商议!”

不料大雨持续数日,依旧不止,大军被困于此,无法继续前进。李渊担忧军粮不足,便派遣府佐沈叔安奔赴太原,命其再运送一个月的军粮以解义军之困,沈叔安领命即行。

沈叔安来自吴兴沈氏,这是一个在唐代有着显着地位的家族。沈氏成员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有显着贡献,进入唐代后,沈叔安的官职继续上升,历任司门郎中、潭州都督、刑部尚书等职位,最终被册封为吴兴郡公,成为大唐开国功臣之一。沈叔安善于诗文,有作品《七夕赋咏成篇》等传世,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努力和贡献被后世认可,死后被陪葬于唐高祖献陵,图像于凌烟阁,附于二十四功臣之后。

沈叔安在隋朝末年担任府佐,负责调度老弱病兵,监运军需粮草。他投奔李渊之后,在李渊引兵进攻长安的初期担任府佐,干起了老本行,轻车熟路,为军队的后勤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这一角色对李渊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渊日夜盼望天气放晴,可天空依旧阴云密布,内心焦虑不安,烦躁不已。忽然,驿卒进得军帐,传来捷报说通议大夫张纶前往安抚稽胡势力途中,率领义军攻克了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杀了太守杨子崇,又为李渊拿下一处城池。

杨子崇,是隋文帝杨坚的堂弟,隋炀帝杨广的堂叔。自幼酷爱读书学习,知识渊博,很有风度,特别喜欢结交贤士。隋开皇初年,被授为仪同,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一直掌管值宿警卫,后来又当了司门侍郎。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杨子崇因为屡次立功,升到候门将军,后来,曾因忠诚和直言不讳曾被免官。可没多久就复出,担任了检校将军。杨子崇预见到突厥必定会乘隋炀帝北巡之机侵犯边关,因此多次上表劝谏隋炀帝取消行程。然而,隋炀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在雁门被围。敌军被击退后,隋炀帝迁怒于杨子崇,认为他胆小怕事,扰乱军心,因此将他贬为离石郡太守。

杨子崇在隋朝末年的动荡中,试图返回京师,遭遇了河西诸县的长吏被杀、叛归起义军梁师都的情况,导致道路隔绝。不得不退归离石,他所带领的随行人员因听闻太原李渊起兵,便想归顺而去,杨子崇非常生气,就将叛者的父兄斩杀。

最终,正巧通议大夫张纶带领义兵夜至城下,与城中豪杰互相响应,轻松攻入离石城中,杨子崇最终被仇家所杀。

李渊听后,知晓杨子崇为人正直,是位忠臣,虽心有惋惜,但毕竟又得到一座城池,烦躁的心情方得以稍微恢复。

李世民这时进入帅帐,李渊告知张纶攻取离石一事。

李世民听后,也是对杨子崇一阵惋惜,说道:“我们刚起义兵,得到离石城也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父亲应当重赏张大夫破城之功。”

李渊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