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通好突厥的同时,始毕可汗已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又占据了大西北。
李渊看到天下局势已变,隋朝气数将尽,且自身的准备也已完成,便觉时机成熟。因刘文静此时正在出使突厥,未在城中,他召集了李世民、裴寂等核心人物到府中一处密室商议起义兵之事。
众人分席而坐,房间里的气氛略显凝重又透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李渊首先打破沉默,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缓缓开口道:“诸君,如今隋朝纲纪崩坏,民不聊生,各地义军蜂起,此乃天下大乱之象。我等在此晋阳拥兵自重,本就有保境安民之责,如今看来,当顺应大势,举兵反隋,你们意下如何?”
李世民率先响应,他神色坚毅,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说道:“父亲,孩儿以为甚是。如今圣上无道,百姓困苦不堪,我李家多年积攒兵力与威望,此时正是改天换地的大好时机。儿臣愿领兵作战,定能建不世之功。”
裴寂接着起身,向李渊深深一揖,说道:“唐公,世民公子所言极是。如今突厥对我们已定支援之意,我等若举兵,可与之联合,内外夹击,必能一举攻下长安。且主公素得人心,在晋阳经营多年,若此时起义,必能得到众多将士与百姓的拥护。”
李世民接过话茬说道:“父亲大人,我等虽与突厥有所往来,但此事还需谨慎。突厥不仅与我们交好,更是暗中扶持刘武周、梁师都等人,必竟突厥狼子野心,不可全信。然如今确实是大势所趋,若不举兵,恐为他人所先。我等可在起兵过程中,寻机应对突厥,且我已与一些地方豪杰暗中联络,他们亦有反隋之意。”
李渊听着众人所言,微微点头,起身在室内踱步,而后说道:“尔等之言不无道理。突厥之事,我们自是要小心应对。但我们也不必惧怕,只要我等内部团结一致,以正义之举,征伐无道之君,定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意已决,即日起兵。然,起兵之事需谨慎筹备,需先确定人员调配、粮草储备以及进军路线等。”
李世民紧接着说道:“父亲,儿臣以为粮草方面,可先清查府库,同时向富户征粮,以充军需。人员调配方面,儿臣可将自己的玄甲军作为先锋,其他将士分批次跟进。进军路线,可先取霍邑,再攻河东,最后直取长安。”
裴寂补充道:“公子之策甚好。我等还可再散布一些谶语,制造舆论,表明我李家乃是天命所归,以鼓舞士气,争取民心。”
众人听后,皆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纷纷点头,最后商定在晋阳城举义旗,起义兵。
公元 617 年五月,正值春光明媚、微风拂面之际,那和煦而又清爽的春风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轻轻拂过大地。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震撼天下的政权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五月下旬的一日,晋阳城中突然戒严,李渊毅然决然地发出了“改旗易帜,正式起义”的命令。他那坚定而威严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整个晋阳城。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但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紧接着,李渊迅速行动起来。他精心挑选出一批忠诚可靠、能言善辩之人,派遣他们奔赴各地,传播起兵的消息,并四处张贴檄文。这些檄文犹如一把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反抗隋朝暴政的怒火。
檄文中言辞犀利,义正辞严地昭告天下:“如今之隋氏,昏庸无道,横征暴敛,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昔日辉煌的大隋江山已然摇摇欲坠,濒临崩溃!值此危难之际,唯有仰仗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拯救苍生于水火。我李渊身为一方豪杰,深感责任重大,今率领麾下众多文臣武将,顺应天意,兴兵讨贼,誓要为百姓铲除奸佞,还世间一个公道!我们将以正义之师,行天道之举,让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
公元617年七月五日,李渊在晋阳城宣布起义伐隋,自号义军,史称晋阳兵变(又称太原起兵)。
这场被后世称为晋阳兵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陨石,猛地砸入了平静如镜的湖面,激起千层巨浪,引发了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它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黑暗笼罩下的神州大地;又恰似一阵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冲垮了隋朝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堤坝。这场兵变不仅改变了隋朝的命运,也为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然而,在晋阳兵变的背后,却也潜藏着无数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角逐。它们就像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海洋,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海底却是暗潮汹涌,让人难以捉摸。这些势力或明争,或暗斗,彼此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利用,形成了一张巨大而又紧密的网。
每一方势力都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野心,他们如同躲在黑暗中的鬼魅一般,操纵着局势的发展。有的势力企图趁乱夺权,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有的则想借机铲除异己,巩固自身已有的地位;还有一些势力,则只是冷眼旁观,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至于那悄然涌动的暗流究竟会将新生的希望带往何处?是走向光明的坦途,还是坠入无尽的深渊?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还在后头等着我们去揭开。
至于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具体会发生什么,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