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李叔德官复原职失良机,刘元庆智取离宫占先机

说起这位夏侯端,那可真是来头不小,寿州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人,是夏详之孙,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对于天文占候以及相术等领域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与造诣。

当李渊找到夏侯端交谈时,夏侯端凝视着李渊,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这天下局势动荡不安,隋朝皇位摇摇欲坠,我观天象,帝王星座更是如风雨中的孤舟般摇摆不定。而此时,参星所处的方位恰好迎来了难得一见的上好年份,依我多年来的观测经验推断,必定会有一位真命天子在这片土地之上崛起。除了您之外,又怎能作他人想?再者,当今圣上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尤其是对那些姓李之人充满猜忌与忌惮。君不见那李金才(李浑)已然惨遭杀害,倘若您再不思变,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当前危机,恐怕下一个遭殃的便是您了啊!”

李渊默默地听着夏侯端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未置可否。此后不久,李渊奉命留守晋阳,就在这时,鹰扬府司马太许世绪找到了他,并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大人呐,您的姓氏可是在诸多图谶之中皆有明确记载的,就连您的名字都与民间流传的歌谣预言相互契合。更为重要的是,您手中掌控着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这五个至关重要的郡所组成的强大兵力。此五郡皆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险要。若您趁势而起,果断起兵举义,那么成就帝王霸业必将指日可待;反之,若是您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怕那灭亡之灾祸转眼之间便会降临到您的头上。所以,还望大人能够慎重思量此事,切莫错失良机啊!”

而此时,前太子左勋卫唐宪与其弟唐俭亦是前来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李渊起兵反隋。

只见唐俭拱手作揖,一脸郑重地对李渊说道:“大人啊,如今您在北方广纳戎狄之众,于南方又招揽各路豪杰之士。如此行事,必能一举夺得天下!此乃昔日商汤与周武王成就霸业之法呀。”

李渊微微摇头,谦逊地回应道:“商汤和周武王皆是千古明君,其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吾岂敢与之相较?就个人而言,我不过是想求得自保罢了;若论及公义,也是希望能够拯救这乱世之中混乱不堪的局面而已。至于起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贤弟你暂且好生珍重自身,待我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定夺吧。”

且说这唐宪,乃是唐邕之孙。唐家世代为官,声名远扬。此次兄弟二人劝李渊起兵,实乃看中其非凡之才能与威望,欲助其一臂之力,共创一番惊天动地之伟业。

然而,李渊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故而未轻易应允。但这一场劝说,无疑已在李渊心中埋下了一颗起兵的种子。

过了几日,裴寂和李世民也催促李渊尽早起兵,说杨广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起义军和突厥军队不断滋扰周边几个郡,隋炀帝再怪罪下来可不是小事。同时,李世民大力举荐刘文静,称赞他足智多谋,建议李渊将刘文静从狱中放出,并请他担任参赞谋士。

李渊听后,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思片刻后才缓缓说道:“我知道杨广的性格,他的确喜怒无常,朕也担心他随时会怪罪下来。但刘文静毕竟是戴罪之身,他的情况事关重大,不可不慎。”

裴寂上前一步,语气坚定地说:“唐公,刘文静虽然和李密有着亲家关系,但这可是杨广强加之罪。目前您帐下正是用人之际,刘文静的智谋和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如今局势紧迫,非他不可。若能得他相助,我们起兵之事必定更加顺利。”

李世民也忙不迭地附和道:“是啊,父皇。刘文静曾多次向我提及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他的分析头头是道,颇有见地。若是能让他助您一臂之力,定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战略建议。”

李渊看了看两人,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你们都如此说,那就答应你们。但你们行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让外人知晓。”

裴寂和李世民闻言大喜,李世民更是激动地说:“父亲大人英明,我相信刘县令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于是,李渊再次将起兵之事提上日程,命李世民秘密地将刘文静从狱中召回。

刘文静在狱中也没有闲着,在了解到李家父子准备起兵后,早已经想好一个妙招。见到李渊后,刘文静立刻献上良策,提议道:“请大人伪造一道圣旨,宣称隋炀帝要征召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的百姓,只要是年满二十岁的青年都要参军,前往东征高丽。”

为了不引起李渊身边杨广耳目的怀疑,刘文静献计之后,又回到狱中静心等待。 轻享书库

李渊依照刘文静的良策,当即吩咐心腹妥善安排。这道伪造的圣旨一经颁布,立刻引发了百姓们的强烈不满,众人怨声载道,都盼望着隋朝皇帝早些驾崩,一解心头之恨。

小主, 爱去书库

没多久,跟随马邑太守王仁恭的刘武周(字元庆,祖籍为今沧县崔尔庄镇景城村),杀害了王仁恭,起兵造反,并攻占了汾阳宫。

汾阳宫是隋炀帝时期所建的一座宏伟行宫,位于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的管涔山上,因其距汾河发源地不远,故史称“汾阳宫”或“汾源宫”,是隋朝众多离宫中的其中一座。离宫的建造目的是为了供隋朝皇帝避暑和游玩,隋炀帝时期,杨广经常来这里巡猎、避暑,并在行宫接见大臣和使者,商讨和处理国家大事。

《过华清宫》《行宫》《华清宫和杜舍人》等唐诗都是有关离宫的诗作,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找来品读了解一下,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离宫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