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隋朝末年的重要军事人物,二人在抗击突厥的战役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高君雅带领援军到达马邑后,与王仁恭在共同抗击突厥的过程中,因战术和目标不同而产生矛盾,相互抢功冒进,导致隋军大败。这场败仗不仅使唐军(李渊家族世袭唐国公封号,李渊军队又称“唐军”)损失惨重。
高君雅和王仁恭战败的消息传来,虽说李渊对此已有心理准备,可没料到这二人败得如此之惨,败得如此彻底!这无疑对他的政治和军事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渊接到战报后,心中更是烦闷不已,几日前晋阳宫醉酒失态之事也随之涌上心头。此刻的他忧心如焚,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卧不安,独自在内室里来回踱步,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应对之策,心中不住地想:隋炀帝杨广若是怪罪下来,可该如何是好呢? 零零轻小说
正在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一位少年径直闯入内室。见到李渊后,少年急切地说道:“父亲大人,您怎的还在此处独自烦恼?如今危机当前,若再不想办法应对,更待何时啊?” 李渊闻声抬起头,见来人正是二儿子李世民,心情顿时平复了不少。他早就知晓李世民私下结交权贵、广纳门客之事,却仍故作不知地问道:“你有何良策?”
李世民抓住机会,低声对父亲说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朝廷岌岌可危。父亲若继续拘泥于小节,犹豫不决,恐怕不久将面临盗贼肆虐、兵败降罪的困境,大祸将至。咱们现在只有顺应民心,起兵造反,才能够化险为夷啊。”
李渊听完儿子的话后,佯装大怒,对着李世民说道:“休得胡言乱语!小心我把你抓去报官,免得连累咱们家门。”
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儿子心里非常清楚当下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形势已然发展到这般田地了,所以才敢毫无隐瞒地说出这些话。如果父亲执意要把儿子送往官府,儿子自是毫无怨言,不会违抗父亲的命令,只是这样一来,恐怕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啊。”
李渊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是我的亲生骨肉,我又怎能忍心告发你,让你陷入死地。你现在羽翼未丰,行事容易冲动鲁莽,要避免快犊破车,今后说话一定要慎重些。”
听到父亲这番话,李世民心中已然领会了其中的一些深意,于是便应和了父亲几句。而后,他快步走出了房间。
李渊对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轻易表露内心想法,相比前章提到的杨玄感,在尚未起兵之时,他的举动就已经闹得人尽皆知了。通过这两者对比,足以见得李渊是多么的谨慎,又是何等的沉稳。
数日后,随着突厥军队入侵的战报愈发紧急,李世民再次找到父亲,说道:“如今盗贼愈发猖獗,遍布天下各地。父亲您受命讨伐贼寇,然而您想想,这些贼寇岂能全部剿灭?倘若贼寇不能彻底铲除,父亲您恐怕难以避免获罪的风险。况且,民间流传着李氏将兴的传言,皇上如今对姓李之人极为忌惮。郕公李浑即便无罪,皇帝还是将他处死,并诛灭了他的族人。话说回来,父亲若真将盗贼全部消灭,恐怕会功高震主,李家的处境将更加危急。儿子思虑再三,仍认为只有起兵之计才能免除祸患,请父亲大人不要再犹豫了!”
这时,李渊的态度与往日已大有不同,回答道:“我连日来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你说的话确实有些道理。是福是祸,便由你来决定吧,我也无法做主了。不过,目前我们的家人仍在河东,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切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还需慢慢筹划。”
李世民听后,连忙说道:“既然父亲如此说,我立刻派遣可靠之人去接家人。”
李渊点头表示同意。李世民拜退父亲后,急忙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河东去接应家人。
公元617年5月,正当李渊父子紧锣密鼓地安排筹划起兵事宜之时,杨广得知突厥进攻马邑,并且打败了李渊所派遣的援军之事。杨广心中窃喜,可算揪住你李渊的“小辫子”了。于是他在江都大发雷霆,斥责李渊防御突厥不利,对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他以“不时捕虏,纵为边患”为由,派遣使臣前往太原,要将李渊就地拘押起来,并且打算把王仁恭斩首示众。
如李渊父子所料,该来的终将要来,毕竟隋炀帝杨广等待李渊出错的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好久,此等大好时机,岂能错过?
不过,李渊可不是那种容易慌乱之人。他很快就冷静下来,迅速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开始进行秘密商议。
众人齐聚于李渊的书房之中,气氛凝重却又透着一股暗藏的激昂。李渊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如今局势危急,圣上以支援马邑兵败为由,对我起了猜忌,我担心这是要将我置于死地啊。诸位看这事如何是好?”
裴寂首先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指出情况紧急,不能再犹豫,他进言道:“明公,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劝您,就是担忧这个祸事会降临。如今形势紧迫,刻不容缓,不能再有丝毫犹豫了。古人有云:‘先发制人,后发被人所制。’请您务必深思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裴寂在这次重要的会议场合开始使用敬语“明公”来称呼李渊,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弟兄哥们儿相称。“明公”这一称谓专门用于尊称有名位的人物,它不仅体现了对对方品德和能力的高度认可,还蕴含着对其贤明形象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