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太原公子虚怀若谷纳贤良

李世民也不藏着掖着,说道:“先生慧眼,如今天下大乱,我时常想要劝说父亲大人举兵而起,推翻暴隋,救百姓于水火。只是此事需谨慎谋划,还要多方筹备。”

刘文静点头称是,接着道:“公子仁厚且礼贤下士,所缺者不过兵力与时机耳。我知晓太原城还有多位能人志士,志同道合,若能共谋,可为助力。”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抹惊喜,赞道:“先生此计甚好,然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以免打草惊蛇。”此后,二人便常常秘密会面。

过了几日,刘文静在和时任晋阳宫副监的裴寂闲聊时,刘文静对李世民的才能和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李世民具有非凡的气质和前途,预言这小伙子日后必会成为圣君。

刘文静对裴寂说道:“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相当于汉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

裴寂听闻却不以为然,未置可否,只是微微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意的神情,既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明确反对。要知道,此时此刻的裴寂跟李渊之间的关系那可是非同一般的亲密!他们一同在太原担任留守,常常不分昼夜地聚在一起开怀畅饮、尽情欢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凑到一块儿,一边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畅谈天下大事或者聊聊家长里短,相处得极为融洽和谐。

正因为有着如此深厚的交情打底,所以当涉及到李世民的问题时,裴寂心中难免会有所偏向。对于李世民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政治野心以及非凡的才能,裴寂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而又保留的态度。毕竟在他看来,李渊才是自己真正应该依靠和支持的对象,至于李世民嘛,在他看来目前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需要再观察观察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自幼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他十四岁时便补任为并州主簿,后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裴寂在李渊起兵反隋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晋阳宫副监的他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还在李渊称帝的过程中发挥了无人能比的作用,这些都和他的职务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时的晋阳令刘文静和宫监裴寂都与李世民有着交往,但他们对李世民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密切,裴寂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如影相随,这也就为唐朝建立后,两人深陷李家王朝宫廷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最后一死一流放,未得善终。具体曲折起伏的情节,惊心动魄的缘由,我们后章再讲。

过了几日,刘文静和裴寂受命登上城楼,巡视守城布防情况。裴寂看到因义军战乱背井离乡,逃亡至城下的众多衣衫褴褛的难民后,不仅长叹一声,扭过头对身边的晋阳令说道:“文静兄,你说我们作为朝廷命官,却生逢乱世,若反叛贼寇攻下太原郡,你我该如何生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