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国遍地现皇帝,岂能让迷楼吴娃来背这个锅

隋炀帝听了虞世基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片刻,觉得甚有道理。他担心杨义臣拥兵自重,日后可能会生出祸端来。于是当即下令,火速召回杨义臣,同时还下令解散其所属军队。接到圣旨后的杨义臣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遵旨行事。就这样,原本已经被打压下去的起义军失去了强大的对手,趁势又重新崛起,再度变得猖獗起来。

长期逗留在江都的隋炀帝,还在整日沉迷于女色和享乐之中。他建造了豪华的迷楼,广纳吴地之吴娃(指江南美女),专门用来享乐,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正如那时船夫的哀唱:“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校。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出自唐代诗人褚载的《吊古战道》)。

迷楼是隋炀帝时期所建离宫别馆的一部分。离宫别馆旧指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主要用于帝王的游猎、休闲,同时也是处理政务的政治中心,还涉及宗教、军事等活动。

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离别公馆却变成了供其极尽享乐之事的地方。楼阁上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柱,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步入迷楼,令人意乱神迷,不知所在。隋炀帝在其中沉迷于享乐,不理政事,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迷楼以其错综复杂的结构、精美的装饰和无尽的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隋炀帝在这座豪华建筑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财富,试图通过它来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奢华和放纵,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迷楼无疑是一座杰作。它巧妙地融合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理念,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才华。每一处雕刻、每一幅壁画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然而,迷楼的背后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它更是隋炀帝个人悲剧的写照。这座建筑见证了他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至谷底的过程,也见证了他从一个想要励精图治的君主沦为暴君的悲剧性转变。隋炀帝在迷楼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忽视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此外,迷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在隋炀帝的引领下,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奢华和享乐的氛围中。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隋宫》一诗写到:“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种风气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迷楼不仅是隋炀帝个人享乐、奢华统治的象征,也是隋朝奢侈之风的体现,更是他个人悲剧的缩影。它的存在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这个朝代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的终结。可谓是“君不见秦皇爱阿房,死葬骊山侧。炀帝爱迷楼,死葬迷楼北。”

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修建的迷楼不仅是一个淫乐场所,其中还悬挂了大量的春宫图。春宫图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朝,最初用于性教育的媒介,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明清时期,春宫画尤为流行,成为文人雅士欣赏和收藏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春宫图最初作为性教育的媒介,用于传授性知识和技巧。此外,它还常被用作避火图、护书或嫁妆画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文化和风俗。春宫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存在和流传反映了人类对性、爱情和美的追求,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探讨这一主题时,我们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避免不适宜的内容传播。

迷楼在隋炀帝时期建成后,历经多次战火和自然灾害,最终毁于大火,有诗云:“迷楼今不见,禾黍遍丘墟。”但迷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反思的重要对象。至于迷楼和吴娃,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隋炀帝的个人生活荒淫无度,但并不能成为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更多地是加剧了隋朝统治的危机,而非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隋炀帝的灭亡。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避免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的真相归因于单一因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避免发生迷楼、吴娃之祸端。

时任治书侍御史(负责弹劾的各类案件与事务的官员)韦云起看到奸臣当道,心中着实为朝廷着急。于是,瞅准时机,在好不容易才凑成的一次早朝上,神情严肃地呈上奏折。

随后义愤填膺地弹劾道:“皇上,虞世基以及御史大夫裴蕴身负重任,位高权重,掌控着朝内朝外的诸多事务。然而,当四方边境纷纷传来紧急军情时,他们竟然隐匿不报,对朝廷隐瞒实情!事实上,贼人的数量极为庞大,可他们在上呈给陛下的奏章中,刻意裁减相关言辞,轻描淡写地描述贼人的规模。正因如此,陛下误信了他们所呈报的虚假信息,以为贼人数量稀少,于是派遣出征的兵力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官军每次前去征讨都以失败告终。长此以往,不仅官军屡屡受挫,士气低落,更让贼党的势力得以日渐滋长蔓延。微臣恳请陛下将世基和裴蕴二人交由相关部门彻查审讯,依法追究其应负之罪责!”

就在此时,大理卿郑善果站出来上奏反驳道:“韦云起此举实乃诬陷朝中名臣,他所说的话毫无根据,纯属子虚乌有。他这般行径绝非出于对朝政的公正批评,而是妄图借题发挥,树立自己的权威,肆意作威作福罢了。”

由于郑善果的这番言论,最终韦云起遭到贬谪,官职从治书侍御史被贬为大理司直(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和监督的官职)。

经此事件,朝廷大臣们皆暗自揣度。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少人看出了杨广此时已听不得逆耳忠言,更加刚愎自用。杨广此举,无疑是堵塞了忠臣进谏之路。那些原本还想着为国为民直言的官员,此刻也纷纷闭紧嘴巴,生怕步了韦云起的后尘。

隋朝的朝堂之上开始弥漫着一股腐朽之气。民间百姓亦有所耳闻,人心惶惶,对朝廷的信任逐渐瓦解。而杨广对此毫无察觉,依旧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终日沉浸在吴娃的温柔乡中,依旧我行我素,做出种种劳民伤财之,。

隋朝的统治根基,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只待一场风暴来袭,便会轰然倒塌。那么,这个末路王朝究竟是在等待谁来拯救,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被新的势力所替代?我们下章将继续接着讲述。

轻享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