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进城,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震惊。
宛城城内一片狼藉,随处皆是被火药轰炸过的痕迹。
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街道上满是瓦砾和焦黑的木块,百姓们在废墟中穿梭,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惊恐和绝望。
甚至有些百姓看着汉军的眼神里带有怨恨,那是一种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
战场已过去两日,但孩子的啼哭声、百姓的哀嚎声还是不绝于耳,让这宛城显得格外凄惨。
刘禅这才想起,自己此前满心想着的尽是如何消灭魏军,根本没去考虑,这城中的数万百姓。
诸葛亮停下脚步,望着这片惨景,摇头问道:“身处乱世,战争死人是难以避免的,但臣想问陛下,陛下可知身为一国之君,最应当做的事是什么?”
……
刘禅一时无言以对,不知该说什么好。
诸葛亮看着刘禅,语重心长道:“臣以为,身为一国之君,陛下该做的事是变乱为治,让麾下臣民皆能过上安定日子,而不是亲自上阵杀敌……”
“需知,征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一个国家的根基,终是百姓的安居乐业。”
刘禅有些不服气,辩解道:“可是朕不仅征战,也做了诸多对百姓有利之事啊,比如此前给老幼之民发放“安养费”……”
诸葛亮点头,又道:“臣不否认,陛下心中有百姓,但臣很想知道,某天江山一统后,陛下还想做什么?”
诸葛亮直视着刘禅,迫切想要个答案。
刘禅不假思索回答:“待灭了曹魏、孙权、辽东公孙氏后,朕要东征高句丽,北征鲜卑、南灭占城,西征贵霜,让大汉的威名传遍天下,要那四夷之地,皆纳入汉土!”
诸葛亮苦笑,再次摇头道:“对于贵霜帝国,臣也有所耳闻……”
“但要征伐贵霜,需要跨过整个西域,如此遥远的距离……请陛下想一想:当年武帝仅遣兵两万征伐大宛,便使大汉陷入严重财政危机,国力衰退。”
“陛下不是不知,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一次远征,伤害的是国家财政,受苦的终是百姓……”
“治国如烹小鲜,需要细火慢炖。如今大汉胜势已定,然天下归一后,国家的重建、百姓的安抚、经济的恢复,这些都是陛下应当着重考虑之事。”
“这天下黎民,已经苦得够久了,陛下还如此年轻,若只图征战之快,而不顾百姓死活,那大汉即便打下偌大疆域,也难以长治久安。”
刘禅沉默了,心中五味杂陈,他也知道诸葛亮说得是对的。
但拥有一个后世灵魂的刘禅,对国家的疆域扩张,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
刘禅听完诸葛亮的话,陷入长久的沉默。
他望着街头衣不蔽体的百姓,听着此起彼伏的哀号,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许久之后,刘禅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甘:“相父,正因为朕还年轻,朕想穷尽一生,把所有能事都做完,辛苦咱们这一代人,后世子孙自可拥有史无前例的辽阔疆土,从而安享太平,难道…朕错了吗?”
闻言,诸葛亮目光柔和望着刘禅,缓言道:“陛下自是亘古难遇的雄主,陛下想的这些皆不能算错……”
“但是陛下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请陛下细思:若无文帝、景帝两朝的财富积累,大力发展经济、民生,何来武帝的赫赫武功?”
“当下,国家尚未统一,为使国家不分裂,东征西讨乃无奈之下必须所行之事。”
“但陛下未来统一华夏后,还是执着不顾一切,继续征伐四方蛮夷……到那时,即便陛下打下广阔的疆土,如无根基支撑,后世子孙又如何守得住?”
“到头来,不过是陛下这一代人白白辛苦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