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闻槐里县县令范仲淹所作所为,实令臣痛心疾首。
值此灾年,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需朝廷休养生息之策。
然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其在灾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且其不顾百姓死活,举办诗词歌会,广邀富家子弟,整日声色犬马,纵情享乐。
此举无疑是将个人欢乐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全然忘却为官之职责,忘了圣人的教导,有负陛下圣恩。
范仲淹之行为,严重违背了朝廷与民休养之宗旨,与圣人之道背离,损害大汉根基。
若不加以惩处,恐会引起百姓怨愤,寒了天下人之心。
臣恳请陛下,将范仲淹革职查办,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刘禅看完两封奏书,有些无语了。
他知道狄仁杰与宋濂皆为忠臣,两人只是立场不同,或者说眼光格局不同,才有了这两封意见不同奏书。
接着,刘禅又将锦衣卫汇总后的情报仔细查看,了解范仲淹全部的所作所为后,立刻一拍桌案,大赞道:
“妙啊!此人真乃大才!”
范仲淹如此施政若放在后世来说,就叫极大限度的拉动了内需,根本不存在宋濂所说的劳民伤财,应称为劳民富民。
若非要说伤财,那也是伤富商世家之财,刘禅喜闻乐见。
宋濂不能理解,刘禅不怪他,这般施政手法,就不是宋濂那个腐儒可以理解的。
若要宋濂施政,他只会秉承“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理念。
宋濂的长处在于教书育人,而改革施政,他是外行。
众所周知,有“明”一朝的官员,大多都缺乏经济头脑,要寻找发展经济,革新政策,治理江山的能臣,还得从“宋、唐”里摇。
话说宋濂这个老小子,自从升任他做京兆府后,他就时常窜上窜下,今天怼这个,明天怼那个,搅的刘禅有时心烦意乱。
这老小子,不敲打他一下看来是不行了。
随即刘禅唤来黄崇,让他拟写回给宋濂的书信。
先斥责一番自然是免不了的,接着刘禅耐心给他解释范仲淹此举的诸多好处,望他能够理解。
其三,刘禅明确告诉他,圣人的书是拿来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让其好好反思,如果这都想不通,则不会让他再治理地方,该去储才篆书,就去储才篆书。
其四,刘禅严重警告:不利于团结的话望其不要说,朕的锦衣卫,遍布天下,你自知晓。
……
对于狄仁杰的奏书,刘禅自然是允准,随即下令让范仲淹交接好政务后,即刻动身面圣,朕与其聊完后,在做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