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的说就是:希望百姓保持质朴、减少欲望和思考。
而后秦商鞅又提出驭民五术:“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
这个观点的提出,距今已五百多年。
五百多年的时间,足够使一些思维固化。
……
刘禅,没有错,因为他有一个后世的灵魂,能看到后世的发展,挣脱这个时代的思想枷锁。
宋濂,也没有错,使用了这么久的愚民政策,你突然有天跟我说:我不这么玩了,我要让小民百姓学习,我要强开民智,这确实让人不太好接受……
……
其实对于宋濂和蒋琬能够看到教育普及、开启民智后的弊端,刘禅还是非常惊讶的。
能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古人,都极为聪慧,他们只是思想被时代局限了而已。
特别是宋濂提出“一斤粮食,两种心态”的说法,刘禅看了大感赞同,不由高看宋濂一眼。
这确实是底层百姓在拥有“智慧”后,必然会发生的事。
但又怎样呢?比如一千多年后的西方世界,西方君主皆知,培养资本就是在削弱皇权。
但西方世界的那些君主根本不会舍得让资本消失。
以华夏目前的时代背景、国力水平、各阶级的固化程度。
想要达到“一斤粮食,两种心态”的光景,非数百年积累,历代帝王兢兢业业的推行教育新政,根本不可能达到。
即便真到了那一天,又怎样?
强民亦等同于强国。
所谓肉烂了,但都还在锅里。
真到了那一天,只要华夏民族强大,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到那时,刘氏皇族已然完成了历史使命,即便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无妨。
因为,刘禅首先是一名炎黄子孙,然后才是昭烈帝的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