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攻坚工事破坏测试。
就是对凝土碉堡、掩体、坑道等的测试,来测试弹药的穿透深度、结构破坏范围。
碉堡、坑道都已经建设好。
并且这次建设用的还是C50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或许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这年代却是不一样。
仅限于特定领域的小规模应用。
不仅如此,碉堡更是搭建了几座3米 ×3米 ×2米的碉堡,墙壁的厚度达到了0.8米。
李枭几人的测试距离还是200米,一炮下去就直接打穿了碉堡,并且还造成了小范围的塌方。
看到这样的威力,杨团长不由道:“前两年咱们国家要有这种武器就好了。”。
闻言吴教授也陷入到了沉默当中。
那一场战争他也有参与,了解过战场的真实情况,如果当时就有这种武器,那将会减少很多的牺牲。
而看着两人的表情,李枭也能猜出是怎么回事。
他虽然没看过战场,但看过不少资料,在抗美援朝时候,对付敌人的碉堡没有太好的办法,就是靠着火力的掩护,拿着炸药包炸碉堡。
要不就是利用坑道攻势,缩短冲击距离,然后再趁着敌人不备,迅速占领敌人的表面阵地,来一个瓮中捉鳖。
或着用手榴弹、机关枪在抵近后来消灭敌人。
单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不小的伤亡。
至于利用火力掩护进行攻击,那就太奢侈了,并不是每一支队伍都能搭配火炮、迫击炮的。
也只有在大军作战的时候,才有炮兵的,也就是后期有了毛熊的援助,600余门变成了3800门,但就算如此仍不足同期M帝的三分之一。
这也是“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由来。
随着测试的进行,82mm无后坐力炮的威力也逐渐展示了出来,这款炮去除炮架只有21公斤重,完全可以扛在肩膀上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