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飞弹的玩法

听完李枭的讲述,还是陈启凡率先反应了过来。

“李枭同志,你说的计算机我倒是知道,我看过一些资料,1946年M帝就研究出了电子管计算机,这台计算机重达30吨,占地有170平方,被设计出来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计算炮弹的弹道轨迹,以及密码破译和数据计算,

但它真的能在发现飞弹后,那么快的计算出飞弹的轨迹、路线和着陆点吗?”。

李枭笑着道:“现在不行不意味着以后不行,技术在发展、时代也在变化,1946年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能占地170平米,但现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已经缩小到了一间屋子大小,算力也从几千次每秒,提升到了上万次。

而现在人们又找到了比电子管更好的代替品,晶体管,晶体管的体积更小,只有电子管的几十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用晶体管制作出来的计算机,不仅体积会更小,耗电量也会大幅下降,还有就是运算速度,也会更高、更稳定,每秒上万次的运算速度不行,那么十几万那次,甚至是几十万次呢?”。

这可不是李枭瞎说,虽然后世的导弹用晶体管计算机计算弹道肯定不行,但这个年代导弹可没有后世那么多攻击模式,飞行特征比较固定,没有那么多复杂多变,二代计算机也足够用了。

像是M帝在60年代的导弹拦截系统,用的就是晶体管计算机,他记得好像是IBM7030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100万次上下,用于当时的反导弹系统也足够了。

至于他已经研究晶体管的消息他没说,这个还在保密阶段,他不会到处瞎说。

李枭打算等两年,等到其他人把晶体管计算机的知识消化后,也设计一款100万次上下的计算机出来。

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第三代计算机至少也要等到1964年左右了,那个时候三代计算机上运用的各项技术,才会基本成熟。

但在这10年间,用到计算机的方面可就太多了,像是导弹火箭的研究,还有原子核物理研究、冶金过程模拟等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

几万次上下的运算速度和百万次上下的运算速度,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而听完李枭的讲述,陈启凡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记得他们学校一位教授提到过,国内已经开始对电子管计算机的逻辑电路、运算器等核心部件进行研究了。

可这才刚刚起步,研究出来还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可国外呢!已经研究下一代计算机了。

这可是差这一代。

消化了一阵,陈启凡脸又道:“那卫星呢?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