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两名手下争宠,相互不服气,领导该怎么办?必须把他们分开,否则同室操戈,内耗不止。
不管是不是人才,都有嫉妒比较之心,要不“二桃杀三士”的计策怎么能成功?
而越是有才的人,斗起来的后果就越难掌控,因为他们本事太大心眼儿太多,破坏力也就越强。
很多人都以为人才济济是好事,但这要看是不是不同种类的人才,比方说一个武将和一个谋士在一块儿,基本上就不会生事,因为没有可比较的地方。
万一同种类型同一水平的人才在一块儿,那就只剩内耗了,因为不但文人相轻,所有本事差不多的人都相轻,惺惺相惜的情况很少见。
所以如何管理人才,是领导们颇为头疼的事情,不偏不倚挺困难,众口难调更压不住,最后他们斗得一地鸡毛还要收拾烂摊子,不知道领导们背地里得骂多少回娘。
因此最省心的做法,还是把人才们分开,各管一摊事情,互不干涉,而且分,还得分得公平,要不又是一堆麻烦。
张松回到益州就开始鼓动刘璋联合刘备,还拉了法正和孟达一起密谋,算是建立了眼线小分队。
刘璋本来就有这个心,他以前见过刘备,对刘备印象挺好的,力排众议迎刘备入川。
这回联络刘备的是法正,这可是比张松强太多的人物。
法正才华横溢,但是刘璋眼瞎,始终不重用他,历史上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意思是法正四十五岁早逝,他要不死,三国的格局就改变了。
刘备极力拉拢法正,为了他能做内应,可以说是使了浑身解数,法正也有意投效。
刘璋真是失败啊,一个两个人才全都背叛他了。
宴席过后,诸葛亮亲自送法正回馆舍,可见对这个人才的重视,但诸葛亮一走,庞统的心思就活了。
在诸葛亮面前的时候,庞统从来不多话,他知道刘备更信任诸葛亮,现在诸葛亮不在,他表现的机会就到了。
对取益州,刘备有些迟疑,怕被人嘲笑,庞统力劝刘备动手,过程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庞统也是巧舌如簧。
诸葛亮回来后,看到庞统争功,左右了刘备的心思,有些不高兴了,说荆州也需要守,其实他一直建议打益州的,只是不忿庞统,所以跟庞统对着干。
刘备这个人精看出了诸葛亮和庞统暗地里的波涛汹涌,所以做了明智的抉择——把他们分开。
刘备带庞统、黄忠、魏延去西川,诸葛亮和我、关羽、赵云守荆州。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