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定襄城的现状

当然,气候变化可能占据了一部分原因,但人为的乱砍乱伐肯定也脱不了关系。

“这片土地,我绝对不允许它变成黄土高原!”李恪坚定地发下了誓言。

不论是气候变化,还是人为的乱砍乱伐;

既然有机会阻止,他就绝对不会让悲剧重演。

……

在薛仁贵他们的安排下,大部队很快在城中驻扎下来。

休整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煮晚饭。

郡守府。

“殿下,刚我与何时去向当地牧民了解了一下情况。”

晚饭过后,王玄策和何时二人已经应邀一起商讨治理之策。

“哦?说说你们的想法。”

李恪没有自己直接开始布局,而是打算先听听他们的看法。

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而且他麾下也得有相应的治理人才,此时就是开始培养二人的最佳时机。

整理了一下思路,王玄策当即便是开始分析当前局势。

“殿下,按照轻重缓急来说。”

“首先最紧急的矛盾,就是牧民手中缺少牛羊马。”

“此时正值春季,按当地牧民所说,往年的这时候他们已经在放牧了。”

“而今年,由于战争的强行征调,牧民们手中的牲畜比往年要少,甚至有的牧民手中就干脆没有。”

“据了解,东突厥牛羊一部分被大唐缴获,另一部分都被贵族牢牢把控…”

是的,历史上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擒获后,贵族也会被拉到长安城做官。

而现在,由于李恪的阻拦,这些贵族再也没机会去长安了。

而等待他们的命运,注定只能成为李恪治理北疆的养料。

“殿下,针对这个紧急矛盾,我们参考了大唐的均田制,觉得可以给牧民们发放永业牛、永业羊、永业马。”

王玄策在说,何时则是在一边记录,两人的分工相当明确。

这一幕,让李恪欣慰地点了点头,肯定道:“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在得到肯定以后,王玄策信心更足了,继续说道:

“但这还远远不够,仅靠放牧养不活那么多人口,因此我觉得还得实施以工代赈。”

“殿下,您看眼前的定襄城已经破败,我们的都护府肯定是要修建的。”

“我觉得咱们可以招募当地的牧民来帮忙干活儿,并且给他们工钱,以此来让牧民更快地从战争中调整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