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技术保卫机制被纳入国家观察视野

2015年9月18日,上午9:00,星城市府会议室。

来自财政部、银监会、科技部的联合观察组正式抵达星城市。

这是一场未被公开报道、却在制度层面引发连锁效应的调研。

他们不是为“救市”而来,而是为——“制度备案”而来。

……

李一凡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词:

【结构性市场危机】

“2015年的风暴,不是金融系统的崩塌。”他在汇报时开场,“它是资本市场的杠杆断裂,是地方产业的信心断层。”

“我们不把这定义为‘危机’,而是——制度应变机制的空白地带。”

观察组组长是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赵瑞坤,一位讲话极为审慎的技术官僚。他一边听李一凡讲解产业基金在市值维稳中的路径,一边不断在笔记上写字。

“你们地方政府动用了产业基金托底,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违背了‘非干预市场’的原则。”赵瑞坤开口。

“但你们守住了技术控制权,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央层面思考。”

“我们并不鼓励‘干预’,但我们需要知道——当制度空窗时,地方可以怎么办。”

……

调研结束后,观察组留下一纸正式文件:

“星城市以非财政渠道推动产业基金风险缓冲的模式,建议列入试点观察。”

“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地方主导的产业资本调控机制实验区,由潇湘省先行探索。”

这份文书,标志着李一凡推动的“技术保卫机制”,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的观察视野。

而他,也得到了赵建国的一句评价:

“你不是在干预市场,你在重新定义——地方能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