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推动机制系统走向全省

潇湘省委办公楼。

周一上午十点半,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如期召开。

这是一次极具政治意味的会议。

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机制语言系统,在潇湘全省的复制与调度规划。

李一凡坐在赵建国右侧第一位,作为省委副书记,首次以“全省机制统筹提案人”身份参会。

桌上,摆着他带来的核心文件:《机制调度系统在潇湘省试点城市复制实施意见(草案)》。

文件不长,正文不过七页,却几乎颠覆了省域治理的运行基础。

文件提出:

- 将机制积分系统从星城市扩展至全省七个重点市州;

- 在岳阳、常德、湘潭、衡阳等地设立“机制前哨节点”;

- 所有节点与星城市机制语言平台对接,形成统一评估体系;

- 干部适配画像统一纳入“机制评分数据库”,与项目调度、财税倾斜联动挂钩;

- 平台接口由省委主控,星城市技术支撑,组织部与发改委共同监管。

赵建国读完后,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缓缓开口:

“机制语言平台已被中央接纳为治理结构的标准接口——这是共识。”

“但——中央还没有部署全国入口。”

“这意味着,我们潇湘,是第一个将机制从标准变成运行系统的省份。”

他顿了顿,看向李一凡。

“你不是推广者,你是第一个使用者。”

会议室气氛顿时微妙。

李一凡平静回应:“我从未想用机制取代权力。”

“我只希望机制能成为权力之外——推动治理进化的一个稳定逻辑。”

“中央给了我们试验场的权力,如果我们能跑起来,全国自然跟上;但如果我们自己把它束之高阁,那标准永远只是文件。”

他一边说,一边递出第二份材料:

《2025年上半年各市级机制适配试运行反馈统计》

数字显示:

? 岳阳、湘潭等地愿意参与测试;

? 衡阳、邵阳反馈激烈,认为“机制评价标准未考虑本地差异性”;

? 怀化、张家界保持沉默,明显观望;

? 长沙市则提出“机制运行是否绕开市常委会权责”,表达出明确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