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经验成册,无私分享启新程

萧沐泽从清平村抗疫归来,踏入萧府的那一刻,午后的阳光正暖暖地洒在庭院里,照在那些依旧繁茂的花草上,光影斑驳。熟悉的花香、草香,混合着府中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可他却觉得自己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在清平村与疫病殊死较量的日子,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洗礼,让他的内心深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他的脚步略显沉重,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可眼中却透着一股坚定与执着的光芒。来不及掸去身上的尘土,也顾不上休息,他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房间里,熟悉的布置映入眼帘,一切都和他离开时一模一样,然而此刻在他眼中,却有了别样的意义。他轻轻将背着的医箱放在床边,那医箱陪伴他度过了抗疫的艰难时光,如今安静地待在那里,仿佛也在诉说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缓缓坐到书桌前。桌上,一盏油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将他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他伸手轻轻翻开一本空白的医书,准备将自己在清平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记录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沐泽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不知疲倦。他坐在书桌前,周围堆满了记录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纸张,那是他在清平村的日日夜夜中,与疫病斗争时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晶。他时而紧紧皱眉,眼神放空,似乎又回到了那间弥漫着病痛与绝望气息的临时病房,回忆着患者们痛苦的神情和疫病的种种症状;时而又奋笔疾书,沙沙的写字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他详细地描述着疫病的症状:高热时,患者的体温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攀升,从最初的低热,迅速飙升至让人担忧的高度,体温计中的水银柱像是被恐惧驱赶着,一路向上。疹子从最初星星点点地出现在患者的皮肤上,如同夜空中突然闪烁的诡异星辰,随后迅速蔓延、融合,形成大片触目惊心的红斑,表面还微微隆起,有的甚至开始出现溃烂、渗液,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咳嗽时,声音沉重而沙哑,每一声都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伴随着剧烈的身体颤抖,呼吸也随之变得急促而艰难,患者的胸脯剧烈起伏,仿佛在与死神争夺每一口空气。

在诊断方法上,他不仅写下了常规的望闻问切要点,还特别标注了针对这种疫病的特殊判断依据。望诊时,舌苔的颜色与厚度成为关键线索,正常的舌苔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而感染疫病的患者,舌苔往往变得又厚又腻,颜色发黄甚至发黑,就像被一层污浊的东西覆盖着。切脉时,脉象的独特波动让他格外留意,那脉象急促而紊乱,与普通病症的脉象截然不同,仿佛是身体内部的秩序被疫病彻底打乱,脉搏的跳动不再沉稳有力,而是杂乱无章地跳动着。

治疗方案的记录更是细致入微,从每一味药材的用量配比,到煎药的火候与时间控制;从针灸穴位的精准定位,到行针的手法与频率,都一一呈现。他记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药材,在这场与疫病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金银花需用十五克,连翘十二克,板蓝根二十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尝试与摸索。煎药时,先用大火将药汤煮沸,再转小火慢炖,让药材的药效充分释放,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多一分则药效可能被破坏,少一分则药力不足。针灸时,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成为激发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关键,进针时角度要精准,以四十五度角缓缓刺入,行针时采用提插补泻的手法,频率控制在每分钟六十次左右,力度要适中,太轻则无法激发穴位的功效,太重则可能让患者感到不适。

而在心得体会部分,沐泽真情流露,写下了自己面对患者痛苦时的焦急。当看到那些被疫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村民,他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焦急感填满,恨不得立刻找到治愈的方法,让他们摆脱病痛。找到治疗思路时,他的欣喜若狂也跃然纸上,那是一种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突然看到曙光的激动与兴奋。治疗过程中的忐忑与坚持,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每一次调整治疗方案,他都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判断有误,可他从未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医道的执着,一路坚持了下来。

经过数日的努力,他终于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册,封面上郑重地写下“清平疫病医案录”几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仿佛承载着他这段经历的厚重与意义。

完成册子后,沐泽怀揣着它,来到家族议事厅。议事厅里,气氛庄重而热烈。厅内装饰古朴典雅,四周墙壁上挂着家族先辈们的画像,他们的目光仿佛在注视着这场即将开始的分享会。长辈们早已入座,他们身着整齐的服饰,神色中既有对沐泽的期待,也带着几分对医道传承的使命感。同辈们也满怀期待地围坐四周,他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眼神中透露出对沐泽的敬佩和对知识的渴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沐泽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少年特有的朝气和自信,在议事厅里回荡。他详细讲解着册子中的内容,从疫病的症状到诊断方法,再到治疗方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的讲述生动而具体,仿佛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入了清平村那个与疫病战斗的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