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队进行完第二轮投掷后,已经无法再拔高高度,统一向左侧回环,向着“黥面军”的盾阵之后的那块安全地区降落,会临时作为阻挡敌人的辅助力量。
徐世忠本想前去支援杨毅,却见这位军帅杀得兴起,手中大槊如同看不见的光影,每当挥舞而起,必然有三五人死在当场,杀起这些巨熊重骑兵,便如同砍瓜切菜一般简单,加上强大的空中支援,只一人却可挡下上万兵。
唯独担心的,反倒是敌人冲上来之后,向两侧迂回包抄,将他们团团围住,纵然“黥面军”身经百战,却也双拳难敌四手,于是便主动拨转“奔雷驹”向着降落下来的三千“飞虎精骑”迎了过去。
“张奎,你留在这里策应军帅,我带人去侧翼突袭,防止他们包抄过来,若是继组来了,你让他自另一侧冲击,‘飞虎精骑’都是轻装上阵,无法直进冲杀,让他千万小心,别太靠近敌军。”
徐世忠临走之时还做了一番叮嘱,但显然他这番叮嘱也是浪费的,因为郑继祖瞧着徐世忠的移动轨迹,便知道他要做什么,当即打出号令,予以配合。
后队与前队一起共计五千人,此时发动了第三轮“积竹木柲”,目标却是向着更后面的巨熊重骑兵抛射出去,缺乏俯冲加速度的惯性加强,这一轮投掷的威力并没有前两轮那么强大,但是打击面更广,而且投掷区域造成了一段真空区域,令得“巨熊重骑军”自动分割成了两处战场。
这第三轮投掷,完全是配合徐世忠的部署,适时打乱了敌人从两翼迅速进击的节奏,给徐世忠争取了十余息的空隙,然后又从另一侧落点整军,实际上已经半脱离了战场。
徐世忠没有浪费郑继祖争取来得战机,他及时收拢了这支队伍,从敌军右翼迎了上去,距离百余米时,便已经越出“黥面军”的盾阵保护范围,三千“飞虎精骑”纷纷投掷出手中的“积竹木柲”,而且是左右开弓连掷两发。
眼前皆是敌军,根本无需瞄准,两发“积竹木柲”投掷出去后,他们背后就仅剩下了三根“积竹木柲”,这时候他们从腰间掏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机关零件,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螺帽”,实际上这是“飞翼锁”中常用的一个零件,叫做“连扣”,分为单面和双面,这是一个“双面连扣”。
为什么要让“飞虎精骑”常备一个这样的“双面连扣”,其实很简单,因为“飞翼锁”这套机关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双面连扣”就是一个比较容易磨损的零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后,骑士就要更换这个零件,保证持续飞行的质量。
但是吕常德这个“小天才”,在大量制作“积竹木柲”的时候,忽然发现,“双面连扣”其实可以将两根“积竹木柲”连成一体,顿时就成了如同大槊一般的战斗兵器,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郑继祖。
而郑继祖又巧合的发现,被“双面连扣”和“积竹木柲”组装成的“大竹矛”,可以放入“飞翼锁”中一道“抛索”的机关中,辅助进行“夹枪冲锋”的战法,完美弥补了“飞虎精骑”在冲锋姿态时,只能尴尬的用长刀搏杀,而无法使用重、长兵器进行冲击的缺陷。
要说“抛索”,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弹射装置,里面附有一道绳圈,弹射出去后,可以在三十米内套住凸起物,本意是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的一个急救装置,是在设计“飞翼锁”的时候,就有留下的。
可实际运用中并没有那么好用,因为在独立飞行中,如果发生了意外,这个东西就是个摆设因为附近不一定就有合适的凸起物。
而群体飞行时,与其使用“抛索”圈住同伴而求生,那还不如直接运用轻功跳到同伴的“虎枭”上滑翔降落呢,反正量产后的“虎枭”和“飞翼锁”本身的价值并不算高。
只不过“飞翼锁”起初设计的时候,只是用来运输或者探险使用,并没有想过是运用到大范围作战之中,所以在后来的实战中这道“抛索”装置,就显得十分多余。
只是机关图纸的设计是层层相扣,想要去掉一个装置,便要改动许多设计,而且在量产之后,生产线也会跟着变动,就显得十分麻烦,所以这个设计也就一直没有改变,没想到却在此时有了大用。
如此一来,六根“积竹木柲”再配合一个随身常备的“双面连扣”,几乎补足了“飞虎精骑”所有的战斗缺陷,甚至因此而延伸出了更多的新型战法,完全颠覆了传统“飞虎精骑”的作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