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力挽狂澜
在楚逸的指挥下,研究团队争分夺秒地展开行动。负责能量供应的小组迅速调整设备,将基地中储备的应急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能量缓冲装置,以增强其抵御干扰的能力。能量缓冲装置在获得额外能量后,发出一阵耀眼的光芒,暂时稳定住了虫洞周围混乱的能量场。
与此同时,操作晶体装置的科学家咬紧牙关,按照楚逸的指令加大能量输出。晶体装置在强大能量的驱动下,发出的能量脉冲愈发强烈,与“星核之力”的共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星核之力”受到晶体装置的强力引导,汇聚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漩涡围绕着虫洞旋转。
然而,那股神秘的干扰力量似乎察觉到了危机,变得更加疯狂。它以更强的力度冲击着能量场,一道道黑色的能量束如利箭般射向能量缓冲装置和虫洞。能量缓冲装置的表面开始出现裂痕,能量读数急剧下降,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坚持住!我们不能功亏一篑!”楚逸大声喊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试图鼓舞着每一位队员的士气。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直专注于监测虫洞内部情况的科学家突然喊道:“我找到干扰源了!它似乎是一种残留的负面能量,来自当年神秘星系分支文明那场失控的‘星核之力’实验。这股能量被困在虫洞的深层结构中,一直试图阻止我们修复虫洞。”
“既然知道了来源,有没有办法消除它?”楚逸急切地问道。
“我们可以利用晶体装置发出的能量脉冲,调整其频率,与这股负面能量产生共振,进而将其抵消。但这需要非常精确的操作,稍有偏差,不仅无法消除干扰,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科学家回答道。
楚逸没有丝毫犹豫:“就按你说的做!大家全力配合,给这位科学家提供所需的一切支持。”
于是,整个研究团队再次紧密协作。负责监测的人员实时汇报干扰能量的状态和变化,技术人员迅速调整晶体装置的参数,尝试找到与负面能量产生共振的最佳频率。
在紧张的氛围中,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晶体装置的能量脉冲频率不断微调,与那股负面干扰能量展开了一场微妙的“对话”。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晶体装置发出的能量脉冲与负面能量产生了共振。
一阵强烈的能量波动以虫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黑色的干扰能量与晶体装置发出的光芒相互交织、碰撞。在这场激烈的能量对抗中,负面能量逐渐被削弱,开始消散。
“干扰能量在减弱!继续保持能量输出和频率调整!”科学家兴奋地喊道。
随着负面能量的不断消散,虫洞周围的能量场逐渐恢复稳定,能量缓冲装置所承受的压力也大大减轻。“星核之力”得以顺利汇聚,继续对虫洞进行修复。
虫洞的外观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原本扭曲、不稳定的洞口变得平滑而规整,内部的能量流动也变得有序而和谐。研究团队的成员们紧张地注视着虫洞的每一丝变化,心中充满了期待。
终于,在“星核之力”的作用下,虫洞完成了修复。一道柔和而明亮的光芒从虫洞中散发出来,照亮了整个研究区域。研究团队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几个月来的艰辛努力在这一刻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楚逸看着稳定下来的虫洞,心中感慨万千。但他知道,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还有许多后续的研究和探索工作等待着他们。“大家先别放松,虽然虫洞暂时修复了,但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研究,确保它能长期稳定运行。同时,我们也要深入分析这次干扰事件,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
于是,研究团队迅速展开了后续工作。他们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对虫洞进行全方位检测,收集虫洞修复后的各项数据。而对于干扰事件的分析也同步进行,科学家们希望能从这次经历中获取更多关于“星核之力”以及宇宙未知力量的信息,为未来的探索之路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872章:新的发现与展望
在对修复后的虫洞进行全面检测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有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虫洞不仅恢复了稳定,而且其内部的能量结构似乎发生了某种积极的演变。通过高精度的探测设备,他们发现虫洞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能量通道,这种通道与“星核之力”的能量频率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这可能是‘星核之力’在修复虫洞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能量传输机制。”一名能量学专家兴奋地说道,他一边盯着监测屏幕上复杂的数据,一边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并掌握这种机制,或许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星际航行,甚至开发出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小主,
与此同时,对干扰事件的分析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科学家们通过对残留干扰能量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当年神秘星系分支文明那场失控实验的具体情况。他们发现,那场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分支文明在试图操控“星核之力”时,忽略了这种力量与宇宙自然平衡之间的微妙关系。实验过程中释放出的强大能量打破了星系内部的能量平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覆灭。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楚逸在研究团队的讨论会上说道,“宇宙中的每一种力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限制,我们在探索和利用这些力量时,必须要谨慎行事,充分考虑到对整个宇宙生态的影响。这次我们幸运地解决了虫洞危机,但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的力量等待我们去面对,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