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一行缓缓离开了开平,踏上通往庭州的千里征程。
大队绵延近百里,在一片风雪中走向白茫茫的原野,侍卫亲军都元帅董文炳率队走在最前,哈麻喇居中,大帝在最后,12万大军、9万民夫和40万匹战马驼畜,还有230余万头牛羊,浩浩荡荡,好不壮观。
开平留下1万兵力守御,还有2万民夫随时准备作后援,虽然已是正月中旬,离大帝的谕令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还有各地的兵马牛羊粮食源源而来。
哈麻喇骑在战马上,紧了紧身上的狐裘,心怀不满的看向后方,他本是真金长子,既然大帝遵循汉礼,立了真金为太子,虽然几次想废掉太子,但是在汉臣的请求下,还是保留了真金的太子之位。
可到了孙辈,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改了立嫡长子的传统,把哈麻喇的三弟帖木儿立为太子的世子。
哈麻喇早已汉化,甚至在一伙汉臣的鼓励下,起了个汉名王聪,他跟真金一样,笃行儒法,坚持认为立嫡长子才合礼仪,也能减少更多的纷争。
虽然肯定有些私心在里面,但他认为,如果他不是嫡长子,也绝不会去争这个,所以,至少他认为,他没有任何私念,纯粹是为了大元好。
不过,哈麻喇不知道的是,即使没有大帝的明确表态,蒙元和色目贵族们也更倾向于拥立仍保持有草原贵胄之气的帖木儿,即便是北地汉候世家,也有部分人认为帖木儿更适合继位,不一定非要遵循汉法。
这样,如果大帝立哈麻喇为世子,可以想见,一旦大帝崩,而体弱的真金根本撑不了几年,接下来就很可能再次重演大帝和阿里不哥的故事,这对蒙元帝国的元气,将是极大地损伤,因此,别说蒙元和色目贵族了,笃行儒法的北地汉侯世家也有很多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但是,如果是帖木儿继位,即便哈麻喇王聪有再多的不满,凭他手上的实力,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何况,说到能力和气魄,哈麻喇的确远不如帖木儿(虽然他自己是绝不承认的)。
而且,那时南必太后或太皇太后想必还在,会坚定地遵循大帝的遗志,站在蒙古和色目贵族以及一部分变通的汉侯世家一边,哈麻喇如有不满,很容易就解决了,而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帝的车驾在最后,这大车极为宽大,可同时容纳6、7人一起躺卧,这是在开平专门召集了上百工匠、木匠和数百民夫花费一月时间打造的,而原先从大都过来的也还算是宽大的马车,则跟在车架后面,作为备车。
大帝车驾周围还带有大批的近侍、宫奴和御林护卫,大帝掀开窗帘看了看满天的飞雪,又看了看前行的队伍,似乎若有所思,对同在车上指挥2个宫奴给大帝捶腿的南必说道“皇后,你跟侍卫说一下,让哈麻喇过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