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

豫章何去何从?

这是华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整个扬州,除淮南之地外,剩下的江东郡县统称为“瘴地”。

豫章虽毗邻富庶的荆州,却被南岭山群隔开,两地不通。

豫章郡的治所,南昌县。

已是本郡人口最多,相对而言最为富庶的地方了。

这里有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在过去几年,豫章郡一连进行了数次权力更迭。

先是豫章太守周术病逝,然后诸葛玄被推举为了太守。

可朝廷又命朱皓为太守。

于是朱皓便联合刘繇,一起进攻诸葛玄。

结果刘繇的部下笮融又叛变,杀死了朱皓。

刘繇又领兵攻打笮融。

最后笮融身死,朝廷又任命了华歆为新的豫章太守。

总之,豫章过去几年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整个南昌县上至士族豪强,下至苍头百姓,全都闭门闭户,不敢出门。

甚至百姓家中连隔夜的柴薪都没有。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守,大伙儿都舍不得他。

听说刘繇病死,百姓们便堵在太守府外,久久不肯离去。

非要华歆接领扬州刺史不可。

但华歆保持了一个政客的冷静,好言婉拒了百姓们的请求。

豫章到底太过弱小,周边又强权环伺。

必须得认真思考,决定它未来的归属。

“子鱼以为当今天下何者为雄?”

王朗认真询问华歆。

华歆愣了一下,缓缓道:

“荆州刘景升,吴地孙伯符,兖州曹孟德,徐州刘玄德。”

“此一辈,与我豫章利害息息相关。”

能把影响力辐射到豫章来的,只有这么四个诸侯。

再远的,手就伸不过来了。

“子鱼能用之将,能过此四人乎?”

王朗接着问。

华歆摇了摇头,叹道,“莫及也。”

“那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他郡?”

华歆再度摇头,诚实地回答道,“皆不如也。”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华歆也明白王朗的意思了。

乱世之中,谁又能够明哲保身呢?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赶紧寻一个强大的诸侯,及时站队吧。

“景兴之意,吾已明了。”

华歆皱着眉,说道:

“先前虞仲翔来此,便是有意使我投降孙策。”

“只是此于豫章而言,未必是明智之举。”

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历史上的华歆是在被虞翻劝说一顿后,便直接举城投降孙策了。

但这个位面的华歆却有所顾虑。

无他,因为历史上的孙策当时已经统一了江东六郡,只剩下一个豫章了。

并且在那之前,孙策还击败了刘表,斩敌两万余众,威震江东。

故以当时孙策的威名,华歆自然不敢跟他交兵,主动就献城投降了。

不过此时的孙策,手中仅吴郡、会稽两地而已。

豫章北面的庐江、丹阳俱是曹操、刘备、刘表的从属势力。

也就说现在江东的局势非常不明朗,谁也说不好鹿死谁手。

所以面对虞翻过来的劝降,华歆心中产生了犹豫。

江东这么多人觊觎,这么多诸侯下场干预。

华歆只要一个站队错误,就有可能落得个三族消消乐的下场。

兼之他的性格,本身就是内敛低调,敏感多疑。

在这重大的站队问题上,就更不可能轻易做决定了。

“孙逆横行江东,朝廷却许之以柴桑,想必是想引诱刘表与孙策两家内斗。”

王朗认真地分析道。

“孙刘两家相争,徒使豫章受害。”

“子鱼可要想清楚,究竟是要帮谁。”

华歆眼眸蹙起,眉宇间一川不平。

刘表与孙策与他挨得最近。

从感性上讲,华歆肯定是更加心向前者的。

毕竟刘表是汉室宗亲,名列大汉八俊,又是乱世良牧。

他没道理投靠孙策这个军阀头子。

从理性上讲,华歆没有上帝视角。

刘表目前看来,就是要远远强过孙策的。

荆州号称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战舰数千,粮秣无数。

孙策手上就两个瘴地,如何与刘景升相敌?

“我欲回绝了孙使,投靠刘景升,何如?”

华歆认真征询王朗的意见。

王朗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

“愚窃以为,子鱼谁都可以投靠,唯独不可在刘景升与孙伯符之间做出选择。”

“这是为何?”

华歆有些莫名,现在孙刘两家可能要在长江上打一仗了。

到时候豫章就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地,对他们两家而言,是非常值得拉拢的对象。

王朗一捋胡须,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刘景升,仁义之主也!”

“只是其终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坐观时变。”

“天下名士俱避乱于荆州,刘牧尽收海内俊杰,却不知所任。”

“此必使国危而无辅。”

“今天下方有事,而刘牧坐保江、汉之间,足见其并无四方之志。”

言外之意,刘表的外交政策,始终是死保荆州。

不会过多干预荆州之外的事务。

王朗担心华歆投靠了刘表,日后豫章有难,刘表会不会全力施救。

其实,刘表想当周文王,天下很多人都看得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刘表错估了形势。

把群雄并起的汉末,当成了内忧外患的殷商。

他以为只要一直苟下去,就能夺得天下。

以至于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时,却不知抓紧时间扩张地盘。

诸葛恪就曾评价道,

——“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

“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

“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於是景升儿子。”

就是说刘表在荆州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趁着曹操弱小的时候,把他兼并了。

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吞并二袁,蚕食河北、淮南之地。

等曹操腾出手来收拾荆州时,再多的计谋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荆州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很多人都劝过刘表,不能一直这样苟。

但刘表对此却振振有词,说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

美其名曰是中庸之道。

不过正是由于刘表的中庸之道,才使此时的王朗对荆州信心不足。

王朗认定刘表保不住豫章,投靠他,等于是白白为荆州打工。

“若是不投刘景升,莫不是要我投孙伯符?”

华歆再出声问。

其实豫章周边四个诸侯,孙策肯定是下下选。

无论是名头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是最弱的。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南方交州的士燮,那还有第五个选择。

可问题是,

连江东之地,此时都被认为是瘴地。

更加往南的交州,人口加起来还没荆州一个郡多,到处都是蚊虫、毒蛇、蚁兽。

这些自诩礼仪之邦出身的士人,谁愿意去那里安住?

“孙伯符其意颇猥,猘儿也,难与之争锋。”

王朗皱起眉,想起此前被其暴打的情景。

“其人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

“又有周公瑾,为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谋而有成,所规不细。”

“彼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华歆闻言,乃道:

“既然刘景升、孙伯符皆非上选。”

“景兴之意,莫不是要我去投靠曹操、刘备?”

正是如此……

王朗点了点头,“曹孟德位列三公,当世人杰。”

“刘备汉左将军,王霸之略。”

“今朝廷远在陈地,为曹刘二人所掌。”

“向者使孙逆讨柴桑,引之攻刘表,必是曹刘共议所为。”

“河南早晚要与河北袁绍一战,曹刘两家能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合力对抗袁绍。”

“此乃成大事之人所为也!”

说着,王朗忍不住竖了一根大拇指,盛赞曹操、刘备两人格局大。

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必是不会被感情所累,这是标准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