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翊已拟写好文书,发往荆州,招揽张仲景。
史书上说他心系国家百姓,弃官从医。
只盼他看了自己的文书后,真的愿意到徐州来。
李翊不单单是写上了自己对医学的一点粗浅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对医学的重视。
目今正处于乱世,寻常人家连饭都吃不饱,谁有钱看病?
小病不治,大病等死。
忍一忍也就熬过去了,熬不过去的死也就死了。
这是这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写照。
对于许多统治者而言,他们只想着垄断自己手里的权力财货,哪里会细致入微到还要关注百姓的医疗健康?
所以李翊在信中表示,自己愿意大力扶持医学。
只要张仲景肯来,愿在徐州设下百座医馆,俱由张仲景管辖。
诚意已经拿出来了,就看张仲景领不领情了。
书札发出,李翊继续处理公文。
忽有人报,荆州有贵使到。
下人专门强调是贵使,来向李翊通禀。
因为接见外州来客,亦是李翊负责处理。
若是来头小的,便打发其他人接见了。
若是来头大的,便由李翊亲自接见。
待李翊见过之后,若其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再由李翊引荐给刘备。
由刘备亲自接见。
这也是徐州接待外宾的正常流程。
既是荆州贵使,李翊自是不好怠慢。
即命从人收拾好行囊,下至驿馆见客。
荆州使团以庞季为首,向李翊行礼。
“见过郯侯!”
众人齐齐向李翊作揖行礼。
“不敢当,诸位远道辛苦,快请坐下!”
李翊当即还礼,邀众人入座。
庞季向李翊自我介绍,李翊再一揖:
“久闻庞侍中大名,今幸得瞻拜。”
庞季出身于荆州四大世家的庞家,难怪下人汇报说荆州来的是贵客。
刘表把庞季都派出来了,看来是真有要事相商。
“来,好侄儿,快来见过郯侯。”
庞季专门把侄儿庞统带在身边。
这也算是族中长辈照顾晚辈,庞季知道自己的侄儿一心想要扬名。
李翊乃天下名士,若能引他相见,点评一二,则不枉此行。
庞统当即昂首挺胸,落落大方的向李翊行了一礼。
“襄阳庞统庞士元,见过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挑,不想此人竟是庞统。
别看李翊在徐州政治集团里面算年轻的了,可跟面前的庞统比起来。
他都要比庞统大上个五、六岁左右。
李翊以壮年位居徐州高位,这个庞统却未及弱冠能待在庞季身旁,风头盖过其他的荆州官员。
李翊还道莫不是哪个少年天才。
原来是举贤不避亲,《我的侍中叔叔》。
“好啊,士元以少年之才,与庞侍中一同出使徐州。”
“果真是年少有为啊……”
与传统固有印象里的丑男形象不同,庞统长得并不丑。
季汉大臣杨戏写的《季汉辅臣赞》里,夸庞统是: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
说明庞统的形象还算不错,跟丑肯定是不沾边的。
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庞统跟亮亮一样,是个美男子。
因为杨戏这篇赞文本身就有夸大成分在。
而且他给庞统留下的这句评价,并不是想说庞统长得帅,而是夸他气质好。
主要强调的是仪态,而不是外貌形象。
按正史来说,庞统的形象是,“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就是长相是偏憨厚,人畜无害类型的。
李翊先将荆州大员一一接见了,然后引庞季为主客。
不想庞季未着急道明来意,反倒想请李翊品评一下他的侄儿庞统。
请名人评价未出名的人,是古代士人的标准操作。
这些评价一传扬出去,那名声就起来了。
李翊闻言,自然知道庞季的用意。
他这是在给自己的侄儿造势买热搜呢。
不过光凭“凤雏”两个字,就值得李翊卖庞季一个人情。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其实只出自三国演义。
正史上是没有的。
司马徽虽然也非常捧庞统,但还不至于把他捧得这么高,太高就成捧杀了。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明庞统就没有真才实学。
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庞统作为后来者,却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
同为军师中郎将,地位相当,足见其能力。
既然庞季想替他侄儿求个名,那李翊也不介意用自己的名声帮他一把。
当即评价道:
“吾适才与令侄交谈,观其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皆长于众人。”
“时为荆楚之高俊,南州士之冠冕也。”
李翊不吝赞词,对庞统大加赞赏。
饶是庞统自负其才,亦未想到李翊会给自己如此高的评价。
庞季闻言大喜,当即笑道:
“李郯侯谬赞了,谬赞了!哈哈哈……”
当即便想,等回去荆州之后,赶紧命人带头宣传。
就说徐州李郯侯,称赞庞统是荆楚之高俊,南州士之冠冕。
既得了李翊的品评,庞季这才能够放心的交代公事。
“不瞒郯侯,此次季奉吾主之命前来,是为商议淮南之事。”
“哦?翊愿闻其详。”
李翊从容不迫地呷了一口茶,澹澹问。
庞季正色说道:
“不知郯侯可还记得两年前,是郯侯出面,牵线搭桥,使徐州、荆州两地隔江相连,士民通商。”
李翊面色如水,依然平静,“……似确有此事。”
嘿,怎么能是似有此事呢?
庞季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但仍是说道:
“那不知郯侯可还记得当初与我荆州的约定?”
“翊记得当初与荆州拟下数条通商条款,不知庞侍中说的哪条约定?”李翊笑着问。
庞季眼眸一蹙,忙道:
“在下说的是,将庐江让与我荆州一事。”
“哦?”李翊眉梢一扬,“庞侍中此言只怕有误吧?”
“翊若是没记错,当初约定好的,是只将庐江的表奏之权让给刘荆州。”
“可未说将庐江直接交给荆州。”
“况今夏侯惇为庐江太守,庐江归属之权,诚非我徐州所能定的。”
庞季便道:
“既将庐江表奏之权交予吾主,何以使夏侯惇为庐江太守,使淮南西土为曹操所得?”
李翊只是澹澹答:
“此为天子诏,非吾等小民所能过问。”
“庞侍中若是心中不明,可去陈地朝廷面见天子,当面质问。”
最后这话就说的太严重了。
如今的汉室朝廷虽说名存实亡,但还是要讲个脸面。
就是借庞季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当面质问天子呀。
那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大汉皇帝。
历史上刘协就曾当面喝斥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而曹操对此的反应是,“操失色,俯仰求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庞季抬起头,望着李翊,情真意切道:
“既如此,我荆州使人上书,奏请天子。”
“表我荆州官员为庐江太守,郯侯看是如何?”
这话问的就很微妙。
按理说上不上书是他们荆州自己的事,庞季却先问李翊的意见。
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朝廷被曹刘两家控制着。
这表文上奏上去,能不能得到天子的首肯,不还得曹刘两家点头吗?
都是千年的狐狸,不必玩儿什么聊斋。
李翊蹙眉道:
“此事却是难办,今庐江太守夏侯惇乃天子亲自敕封。”
“政令岂可朝令夕改,官员又岂可一夕而换?”
“况庐江尚在曹司空手里,庞侍中若想要庐江,须得跟曹司空打商量。”
“却来我徐州作何?”
庞季一扬眸,久闻李翊名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子玉确实是一个标准的政客。
这一手太极打得太好了,说来说去,就是四处踢皮球,自己不粘锅。
庞季见李翊实难对付,当下也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实不相瞒,若是庐江争取不到,吾主也不打算强求。”
“只是庐江刘子台,近日新投荆州,寻求庇护。”
“吾主仁义,不忍见其为他人所害,故而将之收留。”
“但又恐曹司空加兵于庐江南部郡县,所以遣我前来徐州,想向刘将军求助。”
李翊弯唇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