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刘备称帝,授封刘封为燕王(6K)

以《河图》《洛书》《五经谶纬》《洛书宝号命》《洛书录运期》《孝经钩命决录》等等经文,为刘备称帝造势。

后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少府王谋等相继上言。

痛斥曹丕篡弑,湮灭汉室,以各地祥瑞、谶纬之言,请刘备建立礼仪,择令吉日,上尊号称帝。

又有蜀西、南中、荆南等地诸夷越中有威望者,纷纷联名上书,愿尊刘备为汉天子。

其后。

各郡太守、将军,也纷纷上书,请刘备上尊号,以继大汉正朔。

到了建安二十六年四月。

刘备在众臣推举下,于丙午吉日,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上尊号称帝。

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关羽为大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分置百官,立宗庙祭祀高皇帝以下。

到了五月。

又立吴王妃为皇后,刘禅为皇太子,大赏众臣。

到了六月。

刘备又封三子刘永为鲁王,四子刘理为梁王,但对长子刘封的封王却是迟迟未决。

刘备原本是想封刘封为秦王的。

用意在于:今后灭魏兴汉后,由刘禅为天子入洛阳中枢,抚关东诸士和诸州百姓;由刘封为秦王入长安,镇草原诸部和西域诸戎。兄弟二人,一人抚内,一人镇外,则可令天下长治久安。

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不少人反对。

众人认为关中乃天子所居之地,不应封为王国,长安为西都,也不应由王来坐镇。

更有人进言称刘封乃罗侯寇氏之后,罗侯封地在长沙,故应封刘封为长沙王以示不忘罗侯先祖之恩,同时罢其营兵,令其返回长沙,无令不得离开长沙。

气得刘备当场就要杀人。

罢刘封的营兵?

还让刘封返回长沙?

你丫的是曹丕派来的“战神郭开”吧!

最后在群臣的劝阻下,刘备忍下了杀人的冲动,将进言者贬去长沙。

刘备的原话就是:既然你觉得长沙好,那就去长沙当官七载。

杀鸡儆猴后,反对的人虽然依旧不少,但也没人敢再提罢刘封营兵的话了。

闹得鸡飞狗跳的封王争议,并未影响到刘封。

诸葛亮办事很讲信义。

说促成费诗为新城郡从事,就真促成费诗当了新城郡从事。

说举荐王平,就真举荐了王平。

当人事调令的审批递交到刘备手中时,刘备没任何犹豫就批示同意。

为了让费诗和王平能用心辅佐刘封,还单独召二人谈了话。

费诗一个益州前部司马变为新城郡从事,从官职上来讲是不升反降,然而是否得到重要并不能单纯的以官职高低来判断。先有刘封专程请诸葛亮促成费诗为新城郡从事,后有刘备要单独召费诗谈话,这其中的信任和器重,远非直接升官能比的。

至于王平。

身为降将,不仅受诸葛亮赏识举荐给刘封,还得到了刘备的亲自召见谈话,这对于一个降将而言,就如同泼天富贵摆在眼前。

又岂会有拒绝的道理?

尤其当王平看到刘封自三万户南中劲卒、青羌中挑选的五千精锐时,整个人都震撼了!

五千精锐,竟然都由他王平来统率!

更令王平震撼的是:刘封甚至都没选拔校尉、都尉、军侯、伯长等军中佐官,而是直接交给了王平来全权选拔!

换而言之:哪怕王平将家中的狗都拉到军中来当军侯,刘封都会给这只狗封个军侯。

再想到以前跟着曹操的时候只能当一个代理校尉,而如今却能全权决定五千精锐的佐官选拔,如此程度的信任,让王平的归属感倍增,在选拔佐官上更是加倍的谨慎。

首重忠诚,次重能力。

王平内心发誓要让这五千汉夷混杂的南中兵,变成真正的精锐,不负“飞军”之名!

营中。

费诗跟在刘封身边一路检校完飞军的校尉、都尉、军侯、伯长等军中佐官,暗有担忧:“将军就不担心,这群全由王偏将亲自挑选的佐官,今后只认王偏将的军令而不认将军的军令?”

若是旁人,必会忌讳而不敢直言。

这话若是传到王平以及王平挑选的佐官耳中,必会引起不满。

费诗你什么意思?

怀疑我们对副军将军不忠诚?

然而费诗直言敢谏惯了,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压根不忌讳。

刘封深知费诗脾性,豪言而笑:“为大将者,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既用王平,就会信任王平。我不会干涉王平对佐官的选拔和训练。

然而公举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就请公举辛苦辛苦,替我慰问众将士的家眷,或是送柴米,或是送油盐,或是送御寒衣物,或是送信。”

刘封的御兵之术简单而直接。

对提拔的将领有高度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军中的军卒有高度的关怀,慰问家眷,急其所需。

如此。

既能让将领生出知遇之恩,又能让军卒知道应该效忠谁。

费诗闻言,豁然开朗,拱手敬道:“将军英明,属下佩服。”

谈笑间。

有侍中郭攸之到来,传旨刘封入殿受封。

刘封肃容。

自封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后,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今日传召,必然是刘备和群臣已经有了共识。

当即。

刘封也不迟疑,策马跟随郭攸之来到正殿。

正殿中,如丞相诸葛亮、司徒许靖、尚书令法正等公卿大臣,皆在静候。

皇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也在其列。

刘备则是端坐于龙台,面有笑意。

“儿臣叩见父皇!”刘封庄重行礼,没有半分逾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