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孙权麾下都能有事没事刷山越,镇荆南或南中,对刘封而言就如同成年人在一群小孩中比腕力一般。
至于北伐。
刘备还没死呢!
虽然理解刘备的袒护,但刘封深知偏安一隅跟坐地等死没什么区别。
若真要镇荆南或南中,在上庸的时候刘封就完全可以托病回成都,压根不需要在荆州厮杀数月。
认真权衡了利弊,刘封郑重而道:“伏波将军有云: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耳。父王有北伐之志,孩儿又岂能苟安江南?倘若随波逐流,十余年后孩儿就只能生出髀肉复生之叹。”
听刘封提到“髀肉复生”,刘备心有触动,不由想到了十余年前在荆州寄人篱下时的窘迫。
良久。
刘备叹息一声:“公仲,你执着于北伐立功,就不担心今后会有小人或诽谤你功高盖主,或阴谋令你兄弟二人相争?
孤已年迈,终有逝去的一日。若孤逝去,你又将如何自处?”
刘封摇头,面容更肃:“阿斗至孝至仁,纵有小人阴谋诽谤,也不会手足相残。
自古以来,主少国疑,臣心难附,倘若有朝一日父王仙去而阿斗又无宗室至亲可引为臂膀,曹贼之事,或会再演。
常言道:长兄为父。我既为兄,就应当如父王一般,为阿斗遮挡风雨,只要有我在,就不会任由心怀不轨的野心之辈欺辱阿斗。”
倘若刘禅是胡亥这种恨不得兄弟都死绝的,刘封必然得效仿李二凤来一次汉末“玄武门之变”。
然而。
不论是史载还是刘封的亲身接触,刘禅都是一个至孝至仁的。
你可以骂刘禅当皇帝的水平不高是个庸主,但绝对不能骂刘禅是个刻薄寡恩的暴君。
就如那句梗:诽谤刘禅的人都得走流程一个月后死,诽谤诸葛亮的流程不走当天死。
即便是孟达的儿子孟兴、刘封的儿子刘林,也被刘禅善待封官。
这要换个刻薄寡恩的,直接就消消乐了。
刘备没有立即同意让刘封当北伐先锋,也没有坚持让刘封去荆南或南中,在刘封说出要为刘禅遮风挡雨后,就将这个话题给岔开了。
刘备不是个头脑一热就下决定的人。
如何妥善的安排刘封,刘备得深思熟虑。
刘备又问及刘封离开汉中后这几个月的经历。
虽然刘封曾让寇安国送过战报,但战报上的内容太简练,也只能看出大概。
刘备想了解更详细更具体的。
刘封也不隐瞒,从上庸夺孟达兵权开始,事无巨细,都一一说给刘备听。
这些事。
刘封即便不提,事后也会有人整理给了刘备。
与其让旁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或哪天孟达不愉快了又给刘备来一封《辞先主表》,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倒不如将来龙去脉给刘备一一陈述,以刘封目前的功绩以及表明的立场和态度,刘备只会对刘封做得不妥的地方指出来并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案。
毕竟。
刘备混迹官场多年,从一个落魄的官宦子弟,到如今割据一方的汉中王,吃过的亏比刘封遇到的事更多。
刘封的知无不言,也让刘备心中欢喜。
父亲不用怀疑儿子,儿子不用警惕父亲,这才是正确的父子相处之道。
聊到尽兴处,刘备和刘封都忘记了饭点。
刘备遂令人直接将饭菜搬上石桌与刘封同桌而食,父子畅聊到深夜,这才意犹未尽的结束。
夜深。
刘封离去。
刘备则是端详起刘封所绘制的《隆中对简图》,陷入了沉思。
良久。
刘备唤来陈到,吩咐道:“立即派人将此图送往成都交给军师,再给军师带句话,就言‘此图乃孤之子亲手绘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