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少年杨修(1)

三塑强汉 深山老僧 1173 字 19天前

“与成公子一番交流,让我明白了,大汉之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农耕。

“本来粮食产量就低,再加之士族豪强兼并土地。虽然士族豪强仓满囤实,换来的却是普通百姓食不果腹。

“赤眉、绿林、黄巾,还有汉中的五斗米道,他们之所以能起兵造反,皆因百姓食不果腹,根本就没有活路。

“而成公子的新农体系,已经在青州证实,百姓、士族及地方豪绅,完全可以共同富裕。

“成公子身边的童子军中,有很多是来自青州士族。可他们说,成公子在青州实施了新农体系后,不仅百姓都有饱饭吃,士族乡绅的生活,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何成公子在青州推行了新农体系,青州的士族却甘之如饴,只初始时闹了一下,然后就鸦雀无声了。

“他们的生活比过去还好,为什么还要要闹呢?

“而百姓有了饱饭吃,管他什么太平道、五斗米道如何蛊惑,百姓也不会造反。

“所以,粮食短缺,才是我大汉的致命病根之一。”

“说得好。那之二呢?”荀彧适时加以鼓励。

“之二便是皇权的血脉传承。”杨修丝毫不怯场,端起下人送来的茶水,“咕咚咚”一口喝了个干净,然后掏出手绢擦了擦嘴,继续侃侃而谈。

“其实这和我们士族一样,按血脉传承,总会出一些不肖子孙。如果生在士族叫‘败家’,如果生在皇室并坐上皇位则叫‘败国’。

“先帝的种种行径,我想就不用我说了吧?

“而且,不知为何,皇室血脉寿命皆都不长,从而导致后宫干政、内侍掌权。

“再加之朝臣皆出自士族,自然以家族利益为先,家国利益为后,如此导致了士族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皇宫和皇权的‘五权争斗’。

“如若不解决‘五权争斗’,大汉好不起来,只会越来越衰弱。

“成公子提出的‘君主立宪制’,恰好消除了‘五权争斗’,这才能让大汉朝廷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大汉。”

“哈哈,看来成公子的话,你都听进去了。”荀彧再次不失时机地表示赞赏。

而此时,不仅是三公九卿,就连刘虞、刘岱、贾琮、蔡立几人都听得入迷了。

这分析鞭辟入里,且与之前荀彧所说“三弊”有异曲同工之妙,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