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汉帝国中,这些奏表的主要送交对象自然是录尚书事的袁逢。
袁逢作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些国家大事自然是由他来进行最终决策,因此他在尚书台设置了办公室,以便更高效地处理国务。
在这里,他可以及时审阅各类奏表,做出决策,并交由尚书台传达给各办事部门,进而传达到各州府、郡国府。
而这个传递的工作,也恰恰是通政司的重要职责之一。
他们不仅需要确保政务的及时上传下达,还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通政司的官吏们实际上承担着一群跑腿的角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轻松简单,相反,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正因为通政司的工作性质对官吏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所以在选拔人才时,通政司主打年轻力壮、身体健康、腿脚利索的标准。
那些看起来就病怏怏的、歪瓜劣枣般的人物是绝不能被录用的。
袁逢这边推荐了一批袁氏门生故吏家族的年轻子弟加入通政司,而袁树也推荐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一心会员,这两个团体的加入为通政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得通政司的组织架构更加完善。
总体来说,在通政司的建设过程中,袁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作为实际设计者,不仅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建议,还手把手地指导沈恪等人将整个摊子支起来,并调整好人员配置。
在袁树的带领下,通政司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工作,并顺利交给了沈恪管理,沈恪打眼一看,便对通政司的精英团队赞不绝口。
这个部门不仅人员配置合理,而且个个都是棒小伙儿,身强力壮、腿脚敏捷,沈恪甚至开玩笑说,就算他们不干正事,专门去打架,也绝对是大有可为的。
在通政司本身架构搭建期间,朝廷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安排了一批人员四散而出,向天下各地方州府、郡国府通知通政司的建立以及新的上报流程。
他们告知各地官员,从今往后所有的奏表都需统一送到三公府对面的通政司处,不论是一般的政务奏表还是上计吏送来的上计策,都需首先由通政司进行收受和安排去处。
然而,消息通传总有个时间过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距离雒阳比较近的地方官府在内,许多官员仍然按照老样子将奏表递送到了皇宫附近。
结果他们找不到原先的接应人,只得四处打听才得知了通政司的新地址,急急忙忙把奏表送到通政司,这中间闹出了不少笑话。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十月下旬开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知晓了通政司的存在以及新的上报流程,他们纷纷将奏表送到通政司处,并按照新的规定进行办事,这种变化不仅使得政务处理更加规范高效,也让官员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只要把奏表送到通政司,接下来大部分事情都由通政司负责,而无需送来奏表的人继续跑来跑去疲于奔命。
对于那些不需要立刻等待回复返回的奏表,送到通政司并领到收条后,官员们便可以安心返回了。
而对于需要等待回复的奏表,官员们则需在通政司府衙隔壁的驿馆里住下,做一番等待,一旦回复到来,他们便可凭收条领取回复,并在确认无误后记录在案,随后再返回地方汇报此事。
整个流程设计得简单统一,且来来往往都有明确的记录可查,从而有效避免了扯皮现象的发生。
这一点,从通政司正式开始办公之后的小半个月时间里就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
包括袁逢在内的朝廷大佬们都初步感受到了一个专业的奏表分类机构对于处理政务有多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