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外戚的问题了。
两汉对于皇后、太后和外戚的制度设计其实也有很多漏洞,使得外戚可以轻松执掌权柄、架空皇帝,等到皇帝成年想要权力,外戚又往往不愿归还,只能通过政变的方式来解决。
这样反反复复的政变,极大的消耗了东汉帝国的内部力量,但是东汉帝国上层却没有对此制度进行一番重新设计。
大将军这一职位曾经是帝国最高军权和荣誉的象征,担任大将军的无一不是军功卓著之辈,但是到东汉时期,大将军却成为了外戚掌控政权、兵权而专政的手段,窦氏、邓氏、梁氏、何氏外戚都曾通过这个职位掌控实权,引发朝政动荡。
这个问题说好解决也好解决,说难解决也难解决。
好解决在于制度上的问题就用制度来解决。
比如传统制度上,大将军宿卫京师,是京师驻军的总帅,北军就在大将军的控制下,一旦有了大将军,北军就隶属于大将军。
大将军还可以开大将军府,有战事时为幕府,没有战事时也能开府治事,还能负责军事建筑的营造,以及单独拥有一个大将军武库,甚至雒阳武库的人事任免也归大将军掌控。
别的不说,光这些制度性权力就足以把袁氏赖以执掌朝政的权力给剥夺大半,要是真的按照制度性权力来配合大将军,那刘悝只需要任命一个大将军,就足以让袁氏专政的局面荡然无存。
袁逢能接受吗?
显然不能。
但是制度上来说,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袁逢身为司空,录尚书事,却仍然不如大将军尊贵,想要与之抗衡,属于以下犯上,缺乏大义名分。
好在这个事情并非没有解决的途径。
东汉初期,大将军曾位在三公之下,后来是因为担任大将军的窦宪威望太高、权势太大,引发朝廷震动,这才使得朝廷被迫重新提议把大将军的地位放在三公之上,恢复西汉旧制。
也就是说,调整大将军的职权这个事情并非没有先例,有过,但是被更改了。
这样一搞,再进行改革就属于有的放矢了。
以眼下朝廷袁氏专政的情况,调整外戚大将军的地位并不是难事,至于那些制度性的权力……
大将军不在的时候,各单位都是各自为政,各自管理一摊子,在自己的地盘做猴子大王,大将军要是设立了,脑袋上就多了一只老虎。
那些猴子大王们会心甘情愿吗?
限制宦官、削弱大将军,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东汉天子从制度性层面上也会成为孤家寡人的。
袁树的一系列建议毫无疑问是为袁逢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