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职场小建议:要多思考不能被人当枪使,要从自己利益出发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4437 字 20天前

在社会上,不能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人家说的都是出于别人的利益考虑,所以什么事都要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否则就是给人家当枪使。

这段话背后所表达的,是一种高度理性与自我保护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经济学、博弈论乃至心理学中,都有相关的理论可以支持这种观点。下面我们将分别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以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等角度,对这段话进行深入分析。

?

一、经济学视角:理性人假设与机会成本原则

在主流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叫做**“理性人假设”(Homo Economicus)**。它认为每个人在做决策时,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应用到现实中:

? 当别人建议你做某事时,你需要思考:“这件事如果对他有利,那对我呢?是否有隐藏成本?”

? 例如,一个上司让你“加班加点”,说这是团队精神。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可能只是用你的时间和体力为他的业绩背书——你承担成本,他获得收益。

所以经济学上的建议是:

凡事要考虑自己的机会成本。你用在帮别人的事上的时间,失去了做更有价值事情的机会。

?

二、博弈论视角:战略互动与“被当枪使”的模型

博弈论强调个体在互动中的策略选择。特别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个体往往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只能依据对方行为做出猜测。

“被当枪使”可以建模为“代理人-委托人博弈”或“替罪羊博弈”:

? 委托人(上级/同事) → 提供任务/建议,目的是让你执行,以规避自己的风险。

? 代理人(你) → 接受任务,但如果不辨真伪、缺乏判断,就可能承担风险甚至成为替罪羊。

核心概念:逆向选择与信息不对称

? 在这种博弈中,如果你盲从他人的建议,就可能陷入**“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别人让你承担他们原本该承担的责任。

? 类似于经典的“乌合之众”现象,表面上是集体合作,实则有权力结构在操控利益分配。

博弈论的应对策略:

1. 信息审查:先弄清楚别人提议背后的真实动机。

2. 风险估计: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代价承担者”,就应当机立断退出或谈判分担机制。

3. 增强议价能力:如果你无法拒绝,就要求更多补偿或回报,避免长期被压榨。

?

三、阿德勒心理学视角:自我主张与不迎合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兴趣和自我价值感的构建,但他也特别指出:

“不被他人支配、不支配他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健康的状态。”

分析这段话:

? 别人让你做某事时,并不一定是恶意,但他们的建议往往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角度或利益判断。

? 如果你没有判断能力,总是迎合他人期望,你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原则和价值感,变成一个“为了别人而活”的人。

阿德勒认为,健康的人格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 分清“谁的课题”:这事是别人的责任,还是我的?我有义务承担吗?

2. 敢于拒绝:不因为怕冲突就妥协。

3. 承担自己的选择:不被操控,也不操控别人。

阿德勒名言:“他人的期待不是我活着的理由。”

?

四、案例分析:职场中的“枪使”博弈

假设你在职场中,有同事怂恿你向上级提某个改革建议,说“你说的话有影响力”。但其实,这个提议一旦失败,代价你来承担,收益他来分享。

如果你没有辨识力,就会发生以下结果:

? 你成了“出头鸟”,承担了试错成本;

? 同事坐享其成,甚至在背后批评你“冒失”;

? 上级批评你“考虑不周”,而不是感谢你“敢想敢干”。

如果你有策略意识:

? 你会说:“我觉得你的建议很有价值,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向上汇报?”

? 或者:“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调研一下,看有没有支持数据。”

? 你就把风险转移回去,同时显示出理性与合作态度。

?

五、结语:建立自己的判断力,才能真正自由

这段话的核心,体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力。在一个充满信息诱导、利益操控、话术渗透的社会里,最难得的能力,不是“听话照做”,而是:

你能听到别人说什么,但只做对自己合理的事。

这不是冷漠,不是自私,而是一种成熟的社会理性。经济学告诉我们要计算,博弈论教我们要分析,阿德勒让我们学会拒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你说得对:

“什么事都要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否则就是给人家当枪使。”

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更是一种通往自由与清醒的生存哲学。

从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视角来看,“在社会上,不能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人家说的都是出于别人的利益考虑,所以什么事都要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否则就是给人家当枪使”这段话,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阿德勒对自我意识、课题分离与人际关系平等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

一、课题分离:分清“谁的责任、谁的决定”

阿德勒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他认为人生很多痛苦源于没有分清楚“谁的事情是谁的”。

应用到现实中:

? 当别人让你做某件事时,你要判断:“这是我的课题,还是对方的课题?”

? 如果是别人的目标,却要你来承担风险或后果,那就属于**“越界干预”**。

? 拒绝并不是不合群,而是尊重彼此界限。

阿德勒原话:

“干涉他人课题是傲慢,把自己课题交给别人处理是逃避。”

你说“不能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正体现了避免混淆课题的成熟态度。每个人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成为他人意图的工具。

?

二、自我价值感:不靠“讨好”建立自尊

在很多人际关系中,我们会陷入“取悦型人格”——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是想通过“听话”获得认同感或归属感。这正是阿德勒所批评的:

“我们不是为别人的期待而活。”

阿德勒认为:

? 健康的自尊来源于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认可,而非外在奖赏。

? 若我们总是依赖他人的指令与赞同来行动,就会丧失主体性,成为“被动生活者”。

所以他强调:

? 做决定的是你自己,不因别人说了就盲从。

? 自尊不靠别人给,而靠自我确认。

你在话中表达的“不能被人驱动、要为自己判断是否合适”,正是建立健康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

三、人际关系平等:不被支配,也不支配他人

阿德勒强调:真正成熟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在职场、家庭或朋友圈中,如果有人总是通过话术、情绪、权威来影响你为他们服务,这其实是对你人格的“潜在支配”。

阿德勒认为:

? 支配别人是优越情结的表现;

? 被动服从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而你所说的“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实际上是在拒绝被支配,表明你希望建立对等的人际关系,这符合阿德勒心理学中“自由与责任并存”的理念。

?

四、生活风格:选择“理性自我”的人生策略

阿德勒提出每个人都在发展一种**“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我们应对世界的一种模式。是否独立思考,是否随波逐流,是否甘于被当工具,都是生活风格的体现。

? 你表达的是一种理性、自主、有判断力的生活风格。

? 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人总想迎合他人,结果失去自我,在关系中感到压抑与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