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降孙皓三国归晋

姜维匆匆见过后主刘禅,心中原本悬着的巨石稍稍落下,这才知晓并无关乎蜀汉存亡的紧急大事。他满心无奈,只得喟然长叹,退出朝堂。朝堂之上那昏庸的气息,让他感到无力与悲哀,转身朝着汉中方向而去。姜维这些年连年征战,虽说初衷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可频繁的战事早已让蜀汉百姓疲惫不堪,人心生怨,军中士气也大受影响。此后每年,姜维依旧执着地率军北伐曹魏,虽偶有小胜,斩获些许功绩,却始终未能取得足以扭转乾坤的大功。他在战场上拼杀,朝堂之中的黄皓却在暗处虎视眈眈,那佞臣的阴险狡诈,姜维早有察觉,深恐遭其毒手,思量再三,无奈之下,只得向刘禅上奏,请求率领军队前往沓中屯田。一方面,以此避开黄皓的陷害;另一方面,在沓中屯田,也可为日后北伐储备粮草物资,做长远打算。

邓艾听闻姜维屯田沓中的消息,心中一动,觉得此事大有蹊跷,便将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营地详细情形,绘制了一幅图本,快马加鞭奏报给司马昭。司马昭展开图本,仔细端详,心中顿时有了盘算。他深知蜀汉之地山川险要,易守难攻,若要一举拿下,需精心谋划。当下,他传令钟会与邓艾前来商议,决定命二人合兵一处,共同进攻蜀汉。钟会乃足智多谋之人,他审视地图,分析局势后认为,蜀川之地道路众多,地形复杂,若大军集中一处进攻,容易陷入困境,只宜分进合击,多路并进,让蜀军难以兼顾。司马昭听后,点头称是,当即下令,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以及青、徐、荆、扬等州的兵马,赋予他调配各方军队的大权;又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的军队。两人领命,各自回去筹备,约定好出师的日期,准备对蜀汉发动致命一击。

钟会领命之后,心生一计。他一面大张旗鼓地制造船只,对外扬言要攻打东吴,以此来混淆视听,虚张声势,让各方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暗地里,他紧锣密鼓地筹备伐蜀的各项事宜。到了景元四年七月,时机成熟,钟会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出师伐蜀。姜维在沓中得到消息,大惊失色,深知蜀汉危在旦夕,急忙撰写奏章,快马送往成都,向后主刘禅奏明魏军来犯的紧急军情。刘禅接到奏章,却没了主意,赶忙召来黄皓商议对策。

黄皓眯着眼睛,神色不以为然,在刘禅耳边说道:“陛下不必忧虑,那姜维一心急于立功,所以故意上表夸大其词,魏军未必真有这般声势。陛下宽心便是。”

刘禅挠挠头,一脸懵懂地问:“黄公公,你确定吗?可别误了大事呀。”

黄皓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您就放一百个心吧,姜维那小子就爱咋呼,魏军要是真来了,我黄皓名字倒着写!”

刘禅本就昏庸,对黄皓言听计从,听他这么一说,便将姜维的奏章搁置一旁,不再理会。姜维焦急万分,又接连上了几道告急文书,可这些文书都被黄皓暗中截留隐藏,根本无法送到刘禅手中。

钟会率领的大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南郑、汉城、阳安等城池,在魏军的猛烈攻势下,接连沦陷。姜维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心急如焚,一面飞速传令廖化、张翼赶紧提兵前来接应;一面亲自率领军队,奔赴前线迎敌。然而,邓艾所率的魏军攻势凌厉,姜维与之交战,竟难以取胜,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军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蜀汉的重要关隘。不多时,廖化也率领军队赶到,他面色沉重地告诉姜维,后主刘禅听信黄皓之言,对前线战事不管不顾,不肯发兵增援。

姜维气得直跺脚:“这黄皓,误我蜀汉!后主也是糊涂,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啊!”

廖化苦笑着说:“姜将军,咱现在也没法子,先守住这剑阁要紧,说不定能等来转机。”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合兵一处,凭借剑阁的险要地势,死守关隘,阻挡魏军的进攻。

钟会率领大军抵达剑阁,在离剑阁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他望着高耸险峻的剑阁,心中明白强攻难以奏效。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人去请邓艾前来商议,打算让邓艾率领一支军队,从小路迂回,去偷袭成都,来个出其不意。邓艾接到钟会的提议,觉得此计虽险,但若能成功,定能直捣蜀汉心脏,立下不世之功。当下,他便命令儿子邓忠率领五千精兵,轻装上阵,不穿沉重的衣甲,只携带简单的兵器和工具,一路上凿山开路,遇到河流就架桥通过,为后续大军开辟道路。自己则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每人都携带充足的干粮,紧随其后出发。每行军大约百里,便留下三千军兵安下营寨,一来可以作为补给点,二来也能防备蜀军的偷袭。就这样,他们一路艰难前行,过了二十余日,行程达七百余里,所经之处皆是荒无人烟之地。魏军沿途留下了数座营寨,等到了一处山岭时,军队人数只剩下两千人马。此时,他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眼前的山岭极为陡峭,马匹根本无法攀爬。邓艾见状,二话不说,率先下马,徒步朝着山岭攀爬而上。等他艰难地爬上岭顶,却见邓忠与那些开路的壮士们都满脸泪痕,在一旁痛哭流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