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待封舞剑意在李恪,御前作诗扬名露脸

众人饮罢,李治话锋一转对李绩开门见山道,“李将军乃国之栋梁,这次回京就不要走了,朕授你尚书左仆射之职如何?”

长孙无忌心说这是冲我来了,这是要分我的权啊!

此时的长孙无忌乃是大唐中书令,又知尚书门下事,是大唐当之无愧的首席宰相,褚遂良任尚书右仆射,崔敦礼任兵部尚书,其余宰相与六部官员也都唯长孙无忌马首是瞻,之前一直强调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在和平年代,首席宰相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只有那尚书左仆射一直空缺,长孙无忌一直在猜会不会是给李绩留着,今日一看果然如此!

李世绩瞄了一眼长孙无忌,这才说道,“臣本是强盗出身,后得高祖太宗皇帝赏识才忝居朝堂之上,已是心满意足,我朝自立国以来,出将入相者不过李卫公与洛阳王耳,臣德薄功浅,岂能与这二位并列?”

当然了严格来说李世民也是出将入相,甚至一人独历帝王将相,只不过他是皇帝,不在此列。

大唐向来文武不分家,出将入相那是莫大的荣耀。

这种出将入相的机制让“文”和“武”能够动态平衡,读书人不会看不起血性的将军,下了马的将军也知道终身学习,这种文武平衡能出能进的导向对于整个官僚体系和国家风气都是具有巨大良性作用的,文明与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尚武与拥军是为了保卫我们的文明,一边我家大门常打开的长安欢迎你,一边犯强汉者虽强必戮虽远必诛,这是一个统一的综合体。

历史上后来玄宗时期也玩这一套出将入相的机制,只不过没玩明白……

再后来便是两宋重文轻武,矫枉过正,那时候的将军即使立功再大,也免不了被人叫作贼配军,比如北宋大将军狄青,至于明朝文官集团更是甚嚣尘上,中华帝国武德不断下滑,直到晚清近代丧权辱国,才又重新觉醒。

言归正传。

李昭当即表明态度,“茂公太谦虚了,以你的功劳,足够作这个尚书左仆射!”

现在就剩下长孙无忌,众人纷纷投来目光。

无忌心说老夫岂能当众搏了陛下的面子!这样一来他威信何在?也罢!

随即说道,“茂公不必推辞,当年太宗皇帝对将军多有推崇,将军当之无愧!”

李治、李昭、长孙无忌几个大佬都点头了,酒桌上三言两语便将李绩的人事任命定了下来。

李绩也就不再推辞,对长孙无忌说道,“长孙大人,我不过是一介武夫!不比长孙大人博学多才,日后还需多多提点!”

“好说!好说!来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