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这条路走不通

这下俩老头明白了。

“就是说,就算有人拿了这笔钱,过去也办不好当地的教育?”外公忧虑,“这不行啊,你得想办法给欠发达地区也找一条出路,咱们穷人家的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现在事实上的学阀已经形成了,不打破这种现象,咱们穷人家的孩子没前途,久而久之只怕要成为国外。”

“不可能的事情,党和国家不同意。”覃文斌对此反倒信心十足,“实际上我们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情况了,可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咱们的指导思想也和外国不一样,这两者的矛盾很难统一。”

“那咋办呢。”外公愁的抓头发。

“还是那句话,相信人民群众,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覃文斌无奈,“实际上江海市现在的教育行业已经有了很有规模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反过来在带着年龄大资历老能力也不算差的教师,发挥这些老师的实力其实已经够了。”

至于那笔钱,覃文斌认为作为奖励能发挥的作用要比找什么名师好得多。

地方的教育发展需要什么名师?

党的政策就是最好的名师!

用了两天时间,覃文斌带着几个人到处上门求人。

名校的老师都有傲气,但也没太给他们难看,何况覃文斌也找了关系。

于是进了门,别的可以聊,去江海市不行。

有一些名师提出,他们可以兼任江海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顾问,但人不可能去江海市。

这是市委市政府不会同意的。

一来二去,覃文斌跑了几十家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反倒找到的名师的单位,甚至有关部门都对江海市这种挖墙脚的行为提出了抗疫。

这天覃文斌准备再去拜访一位名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覃文斌打算请这位退休又接受学校返聘的老教师去江海市。

走到半路上,主管部门打来电话。

当地教育方面直接把江海市教工委教育局告到了总部,认为他们挥舞着钞票挖墙脚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

“你们不要这么搞,这是不合适的。”主管部门的领导警告。

覃文斌耻笑道:“领导觉着不合适,为什么在京城的大学挖我们老家省城大学物理系实验室和团队的时候不出面阻拦,哪怕委婉的批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