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李世民稍作停顿,然后继续说道:“至于明书科,我认为下次科举时没有必要进行改变。这个科目主要是用来选拔在文字训诂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对于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李世民提到了明算科。他笑着说:“自从贞观数字出现之后,算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算术变得更加方便简洁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相信,明年的科举中,以考明算入士的人数肯定会大大增加啊,哈哈哈。不过呢,相应的题目难度也肯定会提高不少哦。”
在场的大臣们听到李世民的这番话,纷纷表示赞同,并再次称赞陛下圣明。
李世民缓缓地坐回龙椅,他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然后开口问道:“各位臣公,对于朕所提出的科举建议,你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或者建议呢?”
朝堂之上,群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有人说话。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您所提出的科举改革实在是太好了,不仅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还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紧接着,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李世民的科举建议。他们认为这样的改革将会使大唐的人才辈出,国家也会因此更加繁荣昌盛。
李世民微笑着点了点头,对群臣的反应表示满意。然而,他的目光却落在了刘君邛身上,似乎想要听听这位来自后世的人对大唐科举的看法。
刘君邛感受到了李世民的目光,他立刻站起身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微臣认为大唐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考试的范围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这不仅考察了考生的知识储备,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此全面而细致的科举制度,实在是让微臣感到震撼。”
这是刘君邛的真心话,唐朝的科举绝对是真正冲着选拔各类型人才去的,到了宋朝,尤其王安石变法后,科举就只剩下进士科了,虽然把从唐朝开始制定一切科目归纳到一起,但是把四书五经作为最重要的科目来考,改用大义、论、策取士,而明算,明法这种治理地方重要科目直接不考,实在是让人唏嘘。
到了明朝,只就剩下四书五经、八股文、策论、诗赋和经义五个方面了。
最后是清朝,就是靠四书,五经,六艺,七经,八十一门。
这个八十一门有些意思,居然是考文学,历史,哲学,算学,天文,地理,生物,化学。
刘君邛是学过中国文化史,但是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具体研究。
刘君邛继续说道:“陛下,微臣在此向陛下提出几点关于科举的考试的建议。”
李世民笑道:“好啊,你说。”
刘君邛面色凝重地说道:“科举考试本是为了大唐选拔真正的人才,其目的在于发掘有真才实学之人,不论其出身门第、贵贱高低,亦或所属师门如何。一旦踏入考场,他们便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考生。既是考生,就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说道:“你所言极是,既然是考试,自然要有个名次之分,而这就需要确保公平公正。”
刘君邛接着说道:“然而,据我所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考生在考试之前便已声名远扬,而阅卷的考官们往往会对这些人另眼相待。更有甚者,一些考生会成为某些勋贵或世家的家臣,借此获得考官的特别关照。此外,还有些考生虽然专业问策方面表现平平,但因其字写得漂亮,也能得到考官的青睐。最为严重的是,有些考生竟然是考官的弟子,考官明知该考生是自己的门生,却仍然对其格外照顾。如此种种,岂有公平可言?”
李世民听完刘君邛所言,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深知刘君邛所言不假,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且亟待解决。
此时,在场的许多官员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开始低声咒骂起来。毕竟,刘君邛的话无疑是将他们的一些老底都给揭露了出来,这让他们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
李世民见状,并未责备这些官员,而是将目光转向刘君邛,询问道:“既然你已指出问题所在,那么可有相应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