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国之背刺
这里是囚禁罪恶与秘密的地方,任何试图逃脱的想法,在这牢不可破的地牢面前,都显得渺小和徒劳。
牢房的栅栏由粗壮的铁条制成,每一根都深深嵌入墙壁之中,经过特殊的锻造,坚硬无比,即使用最锋利的武器全力砍击,也只能留下几道浅浅的痕迹。
厚实的墙壁由巨大的花岗岩堆砌而成,每一块石头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旧坚固如初、紧密相依,连一丝缝隙都难以寻觅,如同是从一整块巨石中雕琢而出。
踏入这座地牢,就仿佛踏入了世界尽头的黑暗深渊。
昏暗的火把在墙角摇曳,勉强照亮着这片狭小的空间,却也让阴影更加浓重。
就在这时,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忽自黑暗中响起。
自从来到这暗无天日的地方之后,李雪娥已分不清自己到底在此地度过了多少个日夜。
她本是当朝的十六公主,怎会沦落为阶下囚的?
起因还得从大魏新帝李建元暴毙说起。
自当日出京之后,身为皇室的李雪娥自然不宜再与“凛夜”六人结伴同行,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跟随李建元与邵鸣谦统领的边军撤往邺城暂避,同时等候各地勤王之师前来救援。
怎料北境各地边军皆是忙于应战草原上杀来的匈奴部落,根本分不出多少人马前往邺城救驾。
万般无奈之下,邵鸣谦只得暂且驻扎邺城练兵,同时静候它地佳音。
这一等,便是一个月。
在某一个清晨,李雪娥于晨练之时收到了新帝暴毙的消息。
李建元死的很突然,以至于李雪娥赶到他暂住的寝宫、亲眼看到他的尸体时,仍在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
与李雪娥一同赶到寝宫的还有曾经的二皇子如今的梁王李建宇、大将军邵鸣谦、总管太监邹京以及“十一铁鹰”。
除此之外,在场仅有一名负责贴身伺候李建元的小太监。
“奴才……奴才只是不小心打了个瞌睡,结果一觉醒来……陛下就……驾崩了。”
眼见这么多位大人物齐齐驾到,那小太监已是吓得魂不附体,连话也说不清楚。
众人的脸色可谓难看至极。
如今的大魏正处风雨飘摇之际,一旦新帝暴毙的消息外传出去,必然引得天下轰动。
彼时,四地藩王割据、匈奴继续南下都是可以预料的事。
沉甸甸的气氛中,李建宇忽然沉声道:“当务之急是封锁皇兄驾崩的消息,待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做公布。”
众人没有接话,但心里却是一致认可李建宇的提议。
李建宇又道:“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另一要急便是再立一位新君。”
众人依然没有接话,却是齐齐看向李建宇。
老实说,李建宇的这一提议也是合乎情理,但众人一想到此话竟是出自他的口中,便隐隐觉得古怪。
先帝李雪庭在世之时,朝堂之上便无人不知李建元与李建宇的储君之争。
如今李建元登基不过一月便骤然暴毙,实在很难不让人怀疑李建宇是否与新帝之死有关。
只是怀疑归怀疑,众人毕竟没有任何证据。
李建宇幽幽叹了口气,几欲泪下地说道:“皇兄走的突然,本王和你们一样沉痛,但眼下不是我们沉浸于悲痛的时候。”
话音方落,“鹰首”吴开平便双膝一屈,伏地叩拜道:“殿下,如今天下局势动荡,社稷危如累卵!满朝文武、天下百姓皆盼英主降临!
殿下威望素着,谋略过人,唯有您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若王爷登基,必能重振朝纲,威服四海,实乃江山社稷之幸,万民之福,恳请王爷早做决断!”
闻言,“十一铁鹰”其余十人亦是齐齐跪拜,异口同声道:“恳请殿下平定乱世,匡扶社稷!”
李建宇面色一沉,似要出言厉拒,却听李雪娥在一旁喝道:“且慢!”
李建宇转目看向李雪娥,恭声道:“不知小姑有何指教?”
李雪娥道:“陛下在世之时,并非没有子嗣,倘若我没有记错,匈奴入京之时,太子正随皇后前往洛阳的娘家小住,是不是?”
李雪娥口中的陛下自是暴毙的新帝李建元,而那皇后则是洛阳蔡家的大家闺秀。
李建元生前唯有一子,正是皇后所出,自是理所当然的太子。
大单于破城入京之时,皇后与太子恰巧返回洛阳小住,也算是避过了一次大劫。
李建元避退至邺城之后,又恐大单于随时可能继续发兵南下,当即修书一封,急发洛阳,令皇后与太子暂居蔡家,不可返往邺城这前线要地。
未曾想,这一家三口竟是就此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