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这场仗,都逼得李承乾、李治二人动起了歪脑筋,向豪族强行“化缘”了。
而豪族大家居然也愿意倾囊相助,主动掏钱来补军费的窟窿。
这说明,国家财政已经恶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利用常规的财税手段已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必须使出盘外招了。
光是让前线的士兵不饿死,大唐上下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战争对国家的负担,可见一斑。
李世民自己既打过仗,也治过国。
他当然知道,目前在山西之战的花费,已经足以让大唐全国上下都绷紧了弦。
大郎和九郎能想办法补齐军费,实在是辛苦他们了。
可是,李世民也没办法呀。
这钱必须花,因为这仗必须打,必须得打赢。
因为山西如果丢了,大唐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块富饶的粮食产地、农牧产区。
更会失去一道重要的战略屏障。
只要山西落在大明的手里,唐朝的核心——关中地区,就得时刻俯仰大明鼻息。
整场战争就不用打了。
大明只要哪天高兴,随时都能入关。
李明在太行山打个喷嚏,李承乾就得抖三抖。。
“娘的,李明那厮到底打算在这山里窝多久啊?还是说,那小子打算……”
李世民忍不住骂娘起来。
实话实说,山西之战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不但让将士们始料未及,也出乎了李世民本人的意料。
并州之战打得太漂亮了,让唐军产生了自己所向披靡、明军不过如此的错觉,能快刀斩乱麻地收复山西。
而李世民则以为,李靖会像上次的中原之战那样,消极避战退守河北,双方继续燃烧国力对峙来着……
“看来,那小子打算在这里,在山西,把‘这事儿’给彻底解决了啊。”
李世民冷静了下来,摸着下巴自言自语。
必须承认,李明把决战的战场设在山西,眼光非常精准,用心也足够歹毒。
山西的山地地形错综复杂,不但十分有利于明军发挥山地战的优势。
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消耗唐军的后勤——
在山里运输辎重需要人背骡驮,损耗花费可比在中原大平原推个小推车要巨大多了。
虽然高昂的后勤成本对明军也是同样如此。
但是大明血厚,耗得起啊!
明军都不需要在战场上取得什么决定性的优势。
只要战线能继续僵持在山西一带,两边比拼烧血,就能把大唐的财政给活活拖垮。
超级耐耗王李明能轻松把他爹给耗死。
可是山西这块地,唐军不守还不行。
对大唐来说,丢了山西这个命门就等于输了一大半。
“李明那小子,大战略一直都是可以的。”
李世民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
人家明摆着用强大的国力碾压,阳谋无解!
吗?
“还是有办法的。”
李世民放下李承乾的手信,紧了紧身上的皮袄,抖擞起精神。
那个办法就是,速战速决。
一波打穿李靖的军队,逼李明签订城下之盟,达成暂时休战。
是的,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战事发展以后,李世民已经不奢望能全歼明军主力,彻底扭转战局、反败为胜了——
在宽阔的中原都包不了明军的饺子,在复杂的山林地带更不可能。
能靠短期战术击退明军的战略进攻,为大唐赢得片刻的喘息时机,便已经殊为不易。
“战场瞬息万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方不是没有胜机。”
李世民扶着扶手,利索地撑起自己的身子。
“那两个孩子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接下来该看我了。可不能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啊。”
他踌躇满志地走出书房,望着远方白雪皑皑的群山。
“战略决战,当此时,当此地也!”
…………
“全线撤退?!退守晋阳?!”
在稍后的军事会议上,阿史那社尔惊讶得脱口而出,几乎原地蹦了起来。
就在刚才,太上皇李世民把大家伙都召集过来,说什么“战略决战赌国运”,什么“皇国兴废在此一举”,把大家挑逗得热血沸腾。
结果下一句就是,全军向后前进,虎踞晋阳城!
郭孝恪、程知节……等等一大票唐军一线将领也甚是不解。
“我军并没有在战事中吃亏啊,凭什么撤退?”
“是啊,我和侯君集打得有来有回。”
“何止有来有回,待末将和侯贼再战三百回合,末将必斩下他的狗头,献于陛下帐下!”
就在众将七嘴八舌之时,李世绩冷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