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大明宝船下南洋

林邑国的都城林邑浦,当地的占族人称僧伽补罗,或者“狮子之城”。

城外的海港上,渔民、水手和普通群众围着一堆一堆的货物叽叽喳喳。

就在刚才,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密密麻麻不计其数。

每条船的尺寸都巨大无比,超过了林邑人最狂野的想象。

这些淳朴的土人虽然住在海边,但是平时乘坐的船和独木舟差不多。

这些来自北方的大船足有百丈长、几十丈宽。

这么巨大的玩意儿,别说见过,他们做梦也不敢想啊。

更可怕的是,这支陌生舰队的舰船数量也十分巨大,甚至比海港里的小渔船数量还要多。

当对方的数量和质量都全面碾压自己时,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土人纷纷跪倒在地,对大船顶礼膜拜。

对林邑这个文明等级来说,那支恐怖的舰队宛如神明。

就在当地人的跪迎中,庞大舰队的先导船只大摇大摆地驶入了海港。

因为海港太小,无法容纳整支舰队,更多的大船直接停靠在了岸边。

首尾相接,绵延不绝,封锁了整条海岸线,让林邑人片帆不得出海。

林邑海港不是没有守军,但是他们哪里敢阻拦?任由那些身份不明、意图不明的陌生船只笔直地进入了林邑国的核心——都城海港。

万一自己轻举妄动,惹了这些怪物不高兴,是真有可能被灭国的!

然后,在当地人惊恐、敬畏的目光中。

大船呼啦啦下来了好多人,旁若无人地开始将船上的货物搬运到岸上。

待他们火速卸完了货,这些北方人一刻钟也不耽搁,立刻上船驶离了林邑港,一如他们轻轻地来。

围观群众们望着扬长而去的庞大舰队,看着几乎把整个海港都堵塞满了的奇怪“货物”,面面相觑。

他们对那堆成山的箱子充满了好奇,但是又不敢轻易乱动。

生怕那其中有什么巫蛊凶物之类的。

所幸,港口的守军终于有了反应。

一边围住那些货物,驱散看热闹的民众,一边赶紧向宫里汇报。

很快,国王范梵志亲自驾临事发现场。

他不是平头老百姓,他是见过一点世面的。

他知道,人类是能够建造出如此巨大的造物的,不是神迹。

只是就他所知,能做到这一步的人类文明,在这个世界上有且仅有一个——

“你确定那些船不是大唐来的?”

在港口,范梵志向身边的宰相反复确认这个问题。

能有如此变态的生产力、能造出遮蔽整条海岸线的庞大舰队,除了大唐还能有谁?

“你确定不是大唐的皇帝对我们下达了什么指示,或者训斥我们没有及时朝贡?”

“回殿下,臣亲自和船上的人确认过,他们确实不是来自大唐。”

宰相再三摇头否认。

“而是来自一个叫做‘大明’的另一个大国。”

他在这支舰队入港时就赶到了现场,是港口守将通知的他。

宰相是来过大唐朝过贡的,汉文流利,一开始还以为大唐天兵来兴师问罪了,吓得第一时间跪在港口栈桥下,跪求大唐天使会见。

结果天使没有搭理他,搭理他的是从船上下来干活的搬运工。

然后,林邑国的宰相就和一名普通工人,进行了一番透彻深入的外交会谈。

一来二去,还真让他弄清楚了对方的来路。

那是一个叫做“大明”的华夏国家,位于大唐的北方,和林邑并不接壤。大明极其强盛富庶,正在和大唐进行着战争。

被庞大舰队秀了一脸肌肉的宰相大人,丝毫没有怀疑这位工人在吹牛逼。

“大明……是从华夏分出去的某个新国家么?”国王范梵志有所猜测。

他对华夏实时发生的新闻或许消息不大灵通,但是对那个北方大国的文化和历史是有过系统性学习的。

作为华夏文明圈的外围,他还是懂一些小国事大的基本生存哲学的。

范梵志知道,北方大国虽然大部分时间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但是时不时的会碎成一地,经过血腥的战争以后又重归一统。

从这个角度看,大明大约是某个新冒出来的、背叛华夏中央王朝的割据政权。

“大唐的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还以为国祚能绵延几百年呢,怎么才过了一代人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叛军势力?简直和隋朝似的……”

作为旁观过隋末大乱斗的老人,范梵志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了一句。

“殿下,那该怎么办啊?”宰相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范梵志环视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又看看眼神中透着好奇和贪婪的围观群众,当即下令:

“先把这些东西运回去。愚民都在看着呐。”

士兵很快封锁现场,将大明留下的东西运回了王宫之中。

很快,王宫的花园里摆满了一个个木头箱子,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那些箱子又大又沉,需要两个人合抱才能吃力地抬起来,盖子用木条密封得严严实实的。

“不知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宰相又是好奇,又是担忧。

范梵志努了努嘴:

“打开看看。”

立刻,士兵们找来撬棍,又期待又紧张地将第一口箱子的木条撬开。

宰相大人不禁抓紧了自己的衣袖。

国王也忍不住伸长了脖子,一窥箱子里的内容物。

狗眼立刻被晃瞎了。

钱!

那里面都是钱!

箱子里装满了亮晶晶、黄橙橙的铜钱!

全是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可是国际硬通货,即使在化外的林邑国也是能直接当钱用的。

而且币值很不菲,深受民间的喜爱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