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历史决议

西阁之内,董昭、满宠、卫臻三人齐齐看向司马懿。

划线倒是容易,无非定个标准的事情。

可文臣武将的标准要定到哪里?这个就麻烦了。

没当过都督的不能选?没做过封号将军的不能选?

还是从刺史、九卿、尚书令往上去选?

配享太庙是董昭最早提出的,此刻也出言向司马懿问道:“划条标准是对的,可建安、黄初年间官制职务变动频繁,哪里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呢?”

卫臻也附和道:“要么以官职、要么以功劳。”

“若是要以官职来论,就拿第一批的四人来说。夏侯元让、曹子孝乃是元从之臣,又都是宗室大将,任过魏室的大将军。王景兴乃是三公,程仲德可以等同视之。不论怎么选,这四人都是无可指摘的。”

“可若以功劳,许多功大之人,官职往往还没到刺史和封号将军,也根本没活到大魏创立,又该如何?”

说罢,卫臻轻微叹了一声:“武将好说,文臣又当如何选?难道只从武帝的魏国来算吗?”

司马懿闻言陷入了沉默,董昭、满宠对视了一眼,也不作声。

因为他们突然发现,陛下交给他们的这个任务,其实很难完成。

卫臻看得透澈,言语间指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关于寿命的问题。

夏侯惇、曹仁、程昱、王朗这些人死了,可许多随着武帝曹操创业的老臣都还活着。

别人不说,就拿曾经总揽关中之事的太傅钟繇来说。此人马上八十岁了,还在洛阳活得好好的。

西阁里坐着的董昭,在建安四年就任过冀州牧了。

曹洪还每日在洛阳饮酒食肉呢。

换句话说,曹操的那个时代、直到当下还有余韵,尚未完全结束、可以盖棺定论。

其二,关于人数的问题。

皇帝说要第二批选出十八人,却不知‘十八’这个数字是从何而来的。

哪能正正好好就选出十八个人来呢?

其三,也就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就是涉及到人物的定论。

若先从武将来说,夏侯惇、曹仁二人以下,紧接着就该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了。

可夏侯妙才昔日在汉中浪战而死,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惹得曹操亲自率重兵去汉中援护,而后间接导致整个汉中的丢失、和襄樊局面的恶化,几近迁都之危。

夏侯渊功大还是过大?能入选吗?不好说。

文臣也同样麻烦。

谈到曹氏的创业历程,荀彧荀文若是个绝对躲不过去的人选。若要抹去荀彧的功劳,史书都不会认的。

荀令君与武帝二人之间的纠结,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更别说荀彧的儿子们,还因太和元年的谋逆案、在凉州流放遇赦不赦。

在皇帝选的四人以外,夏侯渊、荀彧二人的定论已经困难。可若这二人都无法判断,又何谈去选其他的人呢?

眼见众人皆不能决断,最先提出此事的董昭开口说道:“卫仆射说得有道理。这样吧,你们二人先回东阁,我自去后宫去寻陛下问上一问,请示一番心意。”

“左右都是明天禀报,倒也不急。”

司马懿本能的想与董昭同去,可想到自己这个五旬的司空身份,却又按下了心思。

司马懿拱手道:“那好,劳烦董公前往了。我与公振先回。”

“还请慢行。”董昭应道,与满宠一并起身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