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坐而论道

首先,他第一次参与政治是办理《新学报》,这报纸现在是儒家改革一派的台面,也是少有的当初能够在《天京报》压制下活得有声有色的报纸,因此张三的能力才被天京权贵们认识,不只是在清流之中留下一个‘狂’字。

但《新学报》也注定了张三的政治底色是和王明义联盟的儒家改革派,而且张三识人,知道就算高文灿招揽自己,但是以高文灿这个人的心胸,肯定不可能让自己直接在天后面前建言献策,和他平起平坐,这就决定了高文灿作为一个天后下属小吏,凭什么来招揽张三?

若张三同意了,他就失去了自己进入政坛的所有底色,不仅不狂,还无法得到儒家改革派认同。

而高文灿连这点都想不明白,还来浪费口舌招揽张三,也怪不得张三要破口大骂了,这种蠢货,做的尽是蠢事!

第二,对于改革,张三有自己的看法,他和王明义结成政治同盟,一者在京,通过《新学报》的编写,联络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为未来做准备,一者在地方,通过深度参与周铁衣的地方改革,从而学到真东西,为未来找到打败周铁衣理论做铺垫,你连敌人的学说都不学,怎么知道敌人学说的弱点呢?

所以这几个月张三一直在耐心等待,等待王明义学成归来,也等待他们施展拳脚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也来的迅猛,前日学宫大战,新儒最大的支持者司民董行书通过放弃一部分利益,成功换取王明义回京,同时在天后和周家之间,抢夺到了新农事之权!

虽然只是一部分权力,但农为民本,这所有人都清楚,倘若王明义能够通过自己学到的东西,在新农事之中实践,和儒家结合,得到完整的成果,那么新儒无论如何,都会有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到时候无论是周铁衣的学说再盛行,新儒至少有保证自己基础盘,等待反击的实力。

保证自己基础盘,等待反击。

这就是王明义和张三定下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若这个目标说出去,恐怕会让天下人瞠目结舌,两个司民寄以厚望的青年才俊,第一个目标居然如此的低微。

但只有多次互相通信的张三和王明义才明白,他们越是研究周铁衣的理论,越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

任何一套理论都是从实践之中慢慢完善,唯有周铁衣的理论,一经提出来,好像本来就是一套完整的,近乎尽善尽美的事物,其自我完善的速度还要快过社会发展实践,所以才给人的感觉仿佛周铁衣已经料定了未来一样。

试问面对这样的对手,连基本盘都不能够保证,又如何有反击的机会呢?

此时小院之内,两人对弈,一道道消息传来。

先是高文灿大张旗鼓抓捕天京的说书先生,张三冷笑道,“才当上酷吏,真是急不可耐,果然是废物一个!”

王明义捏着棋子问道,“确实,他如果再等几日,恐怕结果就不一样了,不过酷吏总是要抢时间的……”

他神色带着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遥想当初周铁衣破局,同样风风火火。

若当初周铁衣选择退避八千里,或许如今天下就是另外一般局面了,自己的老师也不会死在那场雨夜之中。

两人身旁坐着几位太学院书生,年龄在十多岁到二十多岁左右,都是张三招揽而来,年龄略小的尚且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多等几天,开口问道,“为什么多等几天就不同了?”

王明义落子,截住了张三的大龙,“高文灿此时抓捕说书先生有两不妥。”

“第一不妥出于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铁衣改革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改变天京方方面面,其实在百姓心中,周铁衣成圣已经是一件众望所归之事,说书先生只不过将这件事挑明,这个过程已经发生了,再去抓说书先生,就失了道义,因为你只会加深百姓们心中所想。”

“第二不妥出于术,高文灿自然不会想要占据道义,他是酷吏,思考问题出于权术乃是本能,他的想法很简单,借说书先生之事打破周铁衣在诛神司内的权威,获得天后娘娘更多的支持,继续扩大范围,剿灭周党,获得周党空下来的权柄。”

听到这里,周围几人都暗暗点头,其中年龄大的虽然觉得自己也想清楚了,但是王明义从‘道术’理论来分析,确实更加具体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