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封赏、义父

事实上,后党一派,早就开始了和谈的行动了。

早在山县有朋突破鸭绿江防线的时候,总理衙门就开始寻求英、俄、法、美的帮助,请西方列强居中调停。

但是倭国不吃这一套,那个时候还没有打疼大清,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所以倭国拒绝和谈,连李中堂的德籍顾问出面,都没能见到倭国的负责人。

接下来,清廷又派出了两位高官的大臣,前去和谈。

而那个时候,倭国正在进攻威海,准备全歼北洋舰队呢。

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两国正式启动和谈,就必须休战。

所以倭国的代表伊藤博文故意各种找茬儿,就是不肯和谈,随后张、邵二人只能无功而返。

等到野津道贯扫荡东北,所向披靡,清廷接连丢掉牛庄、营口、田庄台等重要城镇,奉天、山海关,甚至京城都遭受到巨大危机时,光绪皇帝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并不是李鸿章和淮军不行,换作自己阵营里的人来指挥,结果也是一样的差,甚至更差。

迫于现实,光绪帝不得不撤销对李鸿章作战失败的处分,任命其为对倭和谈头等全权大臣。

二月二十四,李中堂与倭国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倭国马关春帆楼开始议和。

李鸿章首先要求议停战,再议和约。

倭国则是借机讹诈,提出倭军必须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以及接管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等项,作为停战条件。

二月二十八,李鸿章不得不放下先议停战,同意先议和款。

不想就在当天,李鸿章突然被倭国浪人小山丰太郎刺伤。

倭国政府担心因此引起第三国的干涉,同时,也由于无力继续作战,于是在三月初五,签订了休条约。

但休战期只有二十一天,而且只限于北方地区的休战,倭国利用停战议和的时机,派出第四路军,占领台澎等地。

停战协议签署的时候,曲绍扬领着定边军、民团,还有从怀仁、通化等地赶来增援的民团乡勇,近两万人,血战三天三夜,终于攻下了安东城。

安东城中留守的倭军死伤大半,仅少部分突围逃往岫岩等地。

接连征战,定边军与民团也都疲惫不堪,停战协议的签署,也让众人有了喘息之机。

于是众人留在安东城中休养生息,等待张锡銮或者朝廷的指示。

三月二十三,清廷代表李鸿章、李经方与倭国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了议和条约。

条约中规定,清廷承认高丽伟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家,废除高丽向清廷纳贡制度。

清廷割让辽东半岛给倭国,赔偿倭国军费二万万两,等等,诸多苛刻条件。

消息传回国内,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除了少数的卖国贼之外,人人痛心疾首,大清国内出现反对条约的热潮。

东北人民,尤其是辽东一带百姓,听到割让辽东半岛给倭国的消息后,愤不欲生。

提出国土万不可割,要求清廷派兵,和衷协政,结寨固守。以坚壁清野的办法,与倭国侵略者继续战斗。

陈允哲联合了奉天那边一众举人,联名上书。力陈清国土地,尺寸不可与人。

在上书中,陈允哲等人还分析了战败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四条战术建议。

一些官员,尤其是东北的官员,也提出了长期抵抗的要求。

上书中指出,既然能拿出两万万两座赔款,为什么不可以用同样的两万万两,充作二十年的军饷,练十万精兵?

他们提出了“既废和约、坚持战局、以十年为期”的长期抵抗方针。

并进而提出了应当依靠东北百姓,或以本处猎户,再加各城乡团,认真训练,就一定能打败倭国侵略者,使土地不致沦丧。

在这种舆论影响下,驻东北的清军也都纷纷电奏请战。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的联合奏折也表示,辽东大军现已毕集,各属皆有团办,兵民之情,尚属奋励,莫不敌忾同仇,日图恢复。

他们认为,以奉省兵力,尚可与之力战。

曲绍扬这边,也向张锡銮表示,定边军无惧倭寇。

只要朝廷支持继续打,他们愿意拼尽全力,哪怕是定边军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绝不退缩。

但是很显然,清廷根本就没打算打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