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汉武帝的长生路之长生梦断

元封二年(前109年)春,公孙卿上书汉武帝,说自己在东莱山见到了仙人,那仙人好像说了“想见天子”之语。

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率众前往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然后又向东抵达东莱,在该地留宿了数日,除了公孙卿所谓的巨大神仙脚印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汉武帝无法,只好又派出数以千计的方士去寻找神仙奇物,采集灵芝仙药。

同年,汉朝境内发生严重旱灾,在东莱苦等无果的情况下,汉武帝便又率众前往万里沙祈求降雨,路过泰山时又举行了祭祀。在万里沙祈雨完毕后,汉武帝返回长安,途中路过瓠子口,汉武帝亲自巡视黄河决口情况。

自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瓠子口决堤以来,东南一带连年遭受水患,汉武帝年年派人前往治理,历经二十多年却始终没有成效。眼看又到汛期,汉武帝便亲自来到了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并在此停留了两日,接见了负责治理河道的官员,重新议定了治河方略。之后,汉武帝命人沉白马于河中,以祭祀河神,又派两位将军率领数万士兵协助堵塞决口、梳理河道,将黄河分成两条河渠,使河道恢复到当初大禹治水后的面貌。

汉武帝返回长安后不久,又有归附的越人勇之进言说,“越人自古便有信鬼的习俗,而且他们祭祀时都能见到鬼,所求之事也能屡屡应验。从前东瓯王敬鬼,寿命达到一百六十多岁,然而由于后世子孙怠慢了鬼,这才使得国家日渐衰微。”

关于南方楚越之地多崇信鬼神,汉武帝也曾有所耳闻,但由于与中原文化差异太大,汉武帝始终没有太过重视,如今在求仙失败,飞升亦失败的情况下,汉武帝便有心尝试一番,于是下令越地巫师建立越祠,因其并非中原文化正统,因而只允许设台而不许设立祭坛,在祭祀天神上帝百鬼的同时,采用鸡卜方式占卜吉凶祸福(即采用鸡骨或鸡卵占卜)。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鬼神文化极为繁盛,但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山鬼文化已经逐渐式微,山鬼文化更多被局限于越人和楚国南部远离中原的地区,如今听说皇帝也相信这些,却使得原本已经衰微的山鬼文化重新活跃了起来,越祠和鸡卜都重新得以流行。

公孙卿得知消息,担心方士因此失宠,便劝说汉武帝道,“仙人实际上是可以见到的,只是陛下去求仙的时候总是太过仓促,因此才见不到。不如陛下修建一座台阁,就像缑氏城所建的一样,摆上干肉枣果之类的祭品,想必也能够招来仙人,毕竟仙人喜欢居住楼阁。”

汉武帝便又命人在长安建造了蜚廉观和桂观,还在甘泉宫建造了益延寿观,命令公孙卿负责掌管这些楼阁,摆放祭品迎候仙人。随后,汉武帝又下令建造了通天台,在台下摆设祭品,希望能够招来神仙。之后,又在甘泉宫设置前殿,增建宫室。

同年夏,宫殿内生出了灵芝草,黄河决口也得以堵塞,又有人禀报说,通天台建成之时,天上隐约出现了神光,汉武帝十分高兴,特此下诏大赦天下,免除女犯人不带刑具的劳役。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正值汉朝出兵攻打卫氏朝鲜之际,国内再度爆发旱灾。公孙卿上书说,“黄帝时举行完封礼,同样遭遇了干旱,这是为了让封坛的土晾干而已,而且要连续干旱三年。”

汉武帝信以为真,为此下诏说,“天旱,大概是为了使封坛的土干燥吧?”并让天下百姓尊祭主宰农业的灵星。

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前往雍城郊祀,并打通了前往回中的道路,然后前往回中巡察。同年春,汉武帝又前往鸣泽巡视,后经西河县返回长安。

元封五年(前107年)冬,汉武帝再度出发巡视南郡,然后自江陵向东,登上灊县的天柱山举行了祭礼,并将天柱山命名为“南岳”。之后又乘船顺江而下,自寻阳经枞阳、彭蠡湖,沿途祭奠了各个名山大河,然后循海路再向北行至琅琊,最终于同年四月中旬,抵达了奉高县,命人重新修整了泰山上的封土。

当初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打算在泰山周边择址修建明堂,后得知泰山东北方向有一处古时候的明堂旧址,原本打算在此修建明堂,但考察过地形后,认为该地地势险恶且太过狭窄,只能重新选址,最终选择了在奉高旁另建明堂,但又不知道该修建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