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秦子民是孔雀国高种姓这点,众臣未有反对。
这不理所当然的吗,难道还要让大秦子民在孔雀国是低种姓?
“保留种姓制度,既可拉拢孔雀国中高种姓,又可稳住低种姓,还可保障大秦子民在孔雀国中地位。”
“倘若不保留种姓制度,将我大秦子民定为高种姓,孔雀国那些低种姓只怕还会看轻我大秦,不将我大秦当回事!”
众臣闻言想了想,那孔雀国民众确实离谱,这种不正常之民,可能真得用不正常之法治理。
因为他们头脑本身就不似正常人,将其当人看,未必会觉得你友好,更可能会觉得是你弱,他们自己很牛,你是怕了他们才被迫对他们友好,于是气焰嚣张,得寸进尺,想在你头上拉屎拉尿。
反倒是不将他们当人,狠狠地拿皮鞭抽打他们,他们越会认为你很厉害,赞美服从于你。
“孔雀国国情异于我大秦,在我大秦的某些政令不可急于在孔雀国实行,须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一定调整。”
“在主要政令国策不变的情况下,某些政令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
“这不仅是大秦对于孔雀国的治理策略,也当是日后大秦对其他非华夏文化地区的治理方针。”
“李某知晓陛下和诸公都希望天下政令统一,然此事不好做到,强行去推行会出现很多问题。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历史上的大秦就犯了这个错误。
太着急让各方面全都一致,未曾考察到其他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让民众积攒了一肚子怨气。
但这世界的大秦在李念引导下,没有这么心急,更显从容不迫。
对李念之言,王绾、王翦、尉缭人等都持支持意见。
治国不是一夜一个时辰的事,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程。
始皇问道:“何为‘主要政令国策’?”
始皇心里清楚,他是故意问,好让李念回答。
李念道:“承认为我大秦疆土,是大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认受大秦朝廷治理,承认大秦律法,如其等会根据当地情况颁发一些政令,但这些政令须得经大秦朝廷同意,并在我大秦律法规定之内;”
“承认陛下为大秦之君,承认并使用我大秦语言文字,使用大秦钱币,进行大秦化教育……”
“以上便是臣认为的‘主要政令国策’,尚不完整,还得与陛下和诸公再商讨定夺。此为底线,不可逾越!”
众臣听后皆明,允许孔雀国这些地方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不同于大秦本土的政令,但设下底线,不可跨过。
王绾点头道:“的确得定下底线,否则其等便不是我大秦之地,而是另一国邦,会在日后生祸。”
李念道:“对孔雀国的具体治理,臣也有一些想法说与陛下和诸公。臣以为可择一位或数位总督过去治理,为此地政务、商贸、军事之长,总督人选由陛下和朝廷商议定夺,须给总督定下任期,任期不可过长,亦不好过短。”
“总督的人选最好是大秦本土之人,任期到后,不得连任,当被召回朝廷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