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也许,大秦很强?

又一越裳部高层问道:“上使,既然佛教有如此缺陷,为何还在那孔雀国得以发展?”

佛教的缺陷,孔雀国的人不可能完全看不出,可如果能看出,那为啥还要让佛教在其国内发展兴盛?

甘煜笑道:“此与孔雀国情势有关,一者,甘某方才已说过,孔雀国物产的确可算丰富,其土地肥沃,只需稍加耕种便能有上好收成,因而即使有佛教僧侣不事生产,也不认为有太大妨害。”

“二者,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主张仁爱慈悲,有利于民众心平气和,不动干戈;”

教化民众温顺恭良,不提倡用暴力,自然有利于稳定,也有利于高层统治,毕竟管理一群绵羊,可比一群狼轻松容易得多。

“三者则在于那孔雀国王室,其等先辈似乎并不是高种姓孔雀国人,而是低种姓者,虽在其先辈为王之后已被升入高种姓,可自家人知自家事,知晓自家并非实打实高种姓,对原本种姓制度中的其他高种姓自然有忌惮。”

“而佛陀教义之下众生平等,无以种姓论出身,当然会受那阿育王所喜,此有利于削弱种姓制度影响,助其稳固王位。”

也卓等人点头,心下觉得这才对,一个戎马铁血半生的王者,怎么可能就忽然觉悟了?那阿育王有自己的计较才合理。

又一越裳部高层问道:“上使,既然佛教在孔雀国兴盛,其等为何要随上使来……我等之地?以我观之,那孔雀国僧侣似有向我等传播那佛教之意。”

甘煜摇头道:“不是‘似有’,而是彼辈确有向尔等传教之意。因如今孔雀国内情势有变,已不利于佛教,彼辈便意欲外传,在向外传教之时,还可找到又一栖身之所,方便其等躲灾躲难。”

感情是在孔雀国快混不下去了,所以才跑他们这来传教!

但这也让也卓等人更觉不满,在自家国内都混不开,也好意思跑他们这来充天朝上民?真把他们当愚昧蛮夷了?

甘煜见也卓等人表露出的不满,心中相当满意,越裳部虽然在百越诸部中位置偏了点,但如今也在大秦影响之下,被大秦视为自家的地盘,自然不想其等受孔雀国影响。

其实,在甘煜看来,佛教要是能有利于大秦治理这些百越部族,让其传播到百越部族倒也不是不可,可那也得等陛下定夺!

另一边,给摩叶上师等人安排的住处,摩叶上师召集本次随其出行的高僧,十多名僧侣使得不大的房间显得有些拥挤。

这是他们以前没住过的一种建筑,整体以木材和竹子做成,但此时没有僧侣将注意力放在房间本身上。

遍观房内诸僧,摩叶上师问道:“众位师弟,如何观这越裳部族?”

一高大强壮的僧侣评价道:“愚昧之邦,蛮夷之族,不识上国真教化,只知蛮夷糊涂礼!”

他们又不傻,自然看得出来也卓等人对他们的态度,今日摩叶在讲说佛陀和阿育王时那种不屑,仿佛认为他们在说大话一般。

这让他们认为遭受了轻视,他们可是从孔雀国而来,竟被一连国邦都不算的部族给看轻?

又一僧侣倒是笑道:“其等无所见识,不知吾国之强,不知佛陀之智,不知阿育王之伟,有此反应,也属正常,正如那井中游鱼如何能知大象之伟?不必与其等计较!”

这名僧侣继续道:“正因其等无知无识,才更须我等教化,为其等祛除蒙昧,使其等聆我佛智慧。”

这话引得房内众多僧侣颔首:是啊,这正是他们传教的意义所在,度化世人,尤其是这些愚昧之人,这也是种修行,能积攒诸多功德。

因此,不仅不能嫌弃他们,与他们计较,反而还要怀宽容之心,耐心度化引导其等,助其等知佛陀之智。

只是他们并没去想过一些问题,或者说下意识忽略了这些问题:佛教是不是真有这么好?这里的人又是否需要他们传教?

在他们认知中,孔雀国强盛,佛教智慧美好,其他地方皆是不如他们的野蛮落后之处,他们就代表了文明先进,他们过来自然是先进向落后传教,是文明向野蛮传教。

他们文明先进,向这些野蛮愚昧之地传教,还能有不对?什么,这里的人还能有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