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由于兵饷不足,士兵们经常饿肚子,再加上土地贫瘠,多砂石地,粮食产量极低,所以当时的兵营就以种植红薯来补贴粮食。
这里勤劳智慧的百姓将红薯的种植发挥到了极致,后来成为了北方省范围内红薯育苗、红薯粉、红薯粉条粉皮最有名的地方。
前些年还红火了一段时间,省内各地甚至其他省份过来收红薯粉,粉条,粉皮的客商不少,当时没屯乡大街上宾馆饭店林立。
不过随着市面上出现用大米粉制作粉条的,甚至用添加剂和胶制作粉条的不良商家出现,真正的红薯粉条就不好卖了。
因为贵啊!
所以,没屯这里的年轻人也纷纷出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带孩子,顺便种些红薯。
那红火的没屯大街也逐渐的破败了。
不过虽然只有老人们在种,但由于这物种管理简单,产量大,所以,依然有很大的产量,每年来收购的人也不少,不过都是收购红薯的,红薯制品却没人要了。
随着红薯制品销量越来越低,农户越来越不重视,以前县农业局在没屯设立的红薯研究所也失去了大多数的作用,目前只是育些苗,卖给周围的农户,其他研究工作几乎都停止了,虽然没有撤,但却成了养老之地。
这里的老所长已经退休了,但做了一辈子育苗、病虫害防治、后加工研究的他退休后继续为没屯的红薯奔走,弄的很多人都不想见他。
这大半年,他看南流和圪针那里因地制宜发展的不错,就过来找了连明宇,说想让旅游发展办公室想想办法,销售红薯制品。
毕竟相对来说,红薯制品挣的多一些,最起码,要是红薯制品能销售出去的话,群众的收入会提升一大截!
不说恢复以前红火的样子,最起码能增加些收入。
连明宇开会讨论过这事,大家都一筹莫展的,但今年春天刚刚考上这里事业编的侯明鹏对这两年夏天的啤酒节印象十分深刻,他当即说出了“红薯节”三个字。
于是就有了连明宇给李树打电话的事情。
毕竟李树做活动可是很有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