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叶荣柏作为叶家如今的当家人就从一个商人转身直接成了大明上海市舶提举司提举兼户部右侍郎授嘉议大夫。原本提举司的本官位并不高,一般仅仅只是正五品,但上海市舶提举司不同其他,朝廷直授为四品本官,以示朱怡成对上海开发的重视,至于户部右侍郎授嘉议大夫这些都是三品加衔,以确定叶荣柏在上海建城中的地位和之前的承诺。
从宁波到上海并不远,坐船也是最方便的。叶家如今海贸生意做的可不小,当然有自己的船队,叶荣柏坐海船直接由宁波出行,过杭州湾后再北上,过金山,至崇明后转入长江口,由吴淞口进黄浦江就直接抵达上海县附近。
叶荣柏下船的地方是一个建成不久的码头,这个码头之前并没有什么名字,但因为上海建城开始后,这个码头附近也随之热闹了起来,在码头四周当地人发现商机,集结就建了些大小规模不一的商铺,这些商铺的存在自然而然也就使得码头周边形成了一个自发性的集市。
因为这个集市的形成,后来当地人们就把这个码头喊做集市码头,不过不久前朱怡成得知此事后特意又给这码头起了个名字叫“十六铺码头”,为此原本只有十二个商铺的集市在上海县的“特意关怀”下又连忙增添了四个新铺,并以大字在各铺前做了标记,正对应码头的铺位正好是“十六铺”以全圣意。
第0248章 开埠
到了码头,叶荣柏走下船,他这次来上海并没提前通知,坐的也是叶家的船,再加上没穿官服,看起来就和普通商人没什么两样,所以上海县也未派人前来迎接。
叶荣柏虽然没当过官,但像他这种大商巨贾和官员没少打交道,对于官场并不陌生。而且,叶荣柏初至上海,作为上海建城和主持发展的主要官员,对于上海的情况在来之前就有所了解,而现在他也想用普通人的目光好好看一看这个地位。
上海,在这之前并不出名,提起这片地方普通人最多也就知道松江府,但对于松江府下的上海县却很少有所了解。作为宁波人,虽说离上海很近,可叶荣柏也是头一次真正踏上黄浦江岸上的土地,但是这一次一路过来,再仔细琢磨朱怡成所交给他的任务,并且对上海这片地方的期望,叶荣柏倒是看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自杭州湾北上过吴淞口入黄浦江到抵达十六铺码头,叶荣柏不得不承认朱怡成的眼光,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规划,上海作为南北交汇的枢纽和海贸海港简直是得天独厚,相比宁波来,上海的江河道平缓开阔,又连接南北、内通长江各地,至于海贸,即可从黄浦江直接出长江口入东海,也可从浦东建造大型的海贸码头直接出海。
无论那点,都比宁波要强不少,但如此风水宝地,上海县至今也有数百年了,为何人们都没看到这点呢?叶荣柏不得不佩服朱怡成的眼光,同时也对自己能在上海大展身手有了不少信心。
“少爷,小心脚下。”下了船,走在前面的林伯善意提醒了一句,码头建成不久,外面的道路只是做了粗粗平整,再加上如今码头来往的人不少,更随着上海建城的需求大量物资随船进行运输,路显得有些凹凸不平。
林伯是叶家的老人,更是叶老爷子最为信任的人,虽说身份是仆人但叶国基待他如兄弟,这一次叶荣柏前来上海,叶老爷子特意派林伯随行,为的就是在琐事上替叶荣柏分担一二。
道了声谢,叶荣柏一手提起袍服的下摆向前走,走了百多米后算是来到了外面的大道上,出了码头第一眼就能看见在码头对面的商铺,这些商铺人来人往显得异常热闹,而在大道两旁还有不少牙人、挑夫等等侯着,见到船上下来的人顿时就围了上去,七嘴八舌询问是否需要。
林伯把那些人打发走,叶家早就先派了些人过来,知道叶荣柏到来已在外等着了,等叶荣柏上了小轿,林伯询问是否先去县城,叶荣柏想了想摇摇头,既然已经来了现在时间还早,倒不如先去不远的江边看看,那边现在被称为外滩,据说这个名字也是朱怡成特意取的,而且这片区域将是上海建城的核心地区,也是未来上海最为繁华的商业和经济区域。
从十六铺到外滩路并不太远,走过去大约也就三四里的样子,坐着轿子,叶荣柏一路上前,行了一段距离后,这路就好走多了,前面的道路也是新建的,但和码头那边不一样显得即开阔又平整,地面还用了碎石加固,不过这些也是临时性,以后会使用大青石或石砖来铺设道路,到那时候就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