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页

调教初唐[校对版] 晴了 2782 字 2023-03-15

“正是为了打破士族垄断,前朝才建立了科举之制,拔贤良于民间,但是,真的做到了吗?没有,因为读书之人,多为士族,而从事于工商之士,亦有良才,却皆被拒于门外,长此以往,科举产生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弱……”

李叔叔呵呵一笑,不过话却针锋相对:“荒谬之言,我大唐律有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及风疾使酒皆不得入仕……”李叔叔说到了这儿,不由得住了嘴,半晌讶然失笑起来,指着我笑骂道:“臭小子,你是不是早就开始算计老夫了?若是按此律来严格执行的话,我大唐官吏,十之五六皆得让他们致仕。”

“岳父大人您这话就太过冤枉小婿了,小婿也不过是借陛下的天威来通畅物流,为我大唐增加税赋而努力罢了,岂有算计陛下之心。”咱说的是实话,不过李叔叔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说真的,大唐官吏,从上到下,哪个跟工商人士没有半丁点的牵扯?

别的不说,单指军队里边,十人之中,便有三人是商人身份出身的,咱这不是吹牛,首先,唐代商人不能入仕做官,却可以投身军队谋求政治出路。大唐长安十六卫中就有相当一部份的军人是出身于身贾之家。富者贩缯采、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也正是因为他们不缺钱帛,但是出身低贱,故尔从军,以求出路。

而且就我自己所知道的,去年报考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录取学员中,有近三成是出身商贾之士,这些商人在军队里得以凭军功晋级提升,爬上高位。这还不同样是对于唐律的一种变相调戏?

没错,被调戏的不仅仅是大唐律,同样也是大唐政府机构,至少,李叔叔也觉得面子大失,嗯,受了调戏不脸红才怪。害的李叔叔很是尴尬地借着饮茶水掩饰。等李叔叔恢复了些,我又续道:“良材非士人专有,《尚书·说命》中,傅说本不过是奴隶之身,但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

春秋时的黄宪很有学问和道德,但他出身贫贱,父亲仅是牛医。而倍受推崇,汉之卫青本不过是一马夫,却能替汉武帝数伐匈奴而位至大将军,桑弘羊出身宦官,却是汉武帝时重要的财政大臣,蜀汉昭烈帝刘备,更是多受巨商之助,方才成三分之霸业,我朝的开国功臣之中,亦不泛走卒贩夫之徒,应国公武士彟……”

李叔叔也不得不点头承认我说的对,我所举的例子里边,没有一人是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是这些人的功勋都不可谓不著,于国于民皆有大利之良材。

“此言甚善。”李叔叔给了我肯定的答复,不过,他还没有松口,本公子还得继续忽悠,嗯,继续说服,要说到李叔叔认同我的意见为止,增加求贤的范围,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权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加以解决掉。

……

“科举之制,就是为了打破士族门阀把持朝政,左右朝庭之政要的一种手段,科举,为的是举贤任能,多拔良材于各个阶层,对于国家有利,同样还能削弱门阀世家对于国家政策的左右,何乐不为,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拾诸?惟彼郡贡,或称市籍。非我族类,则嫌杂以萧兰,举尔所知,安得弃其翘楚?……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本公子也很是文质彬彬地拽上了一段文言文,听得李叔叔和李治皆摇头晃脑。

“贤婿所言甚是有理,但是我大唐律……”李叔叔心动了,有点犹豫,这个时候不加把油,那才真是小白了,边上的李治挨我一瞪眼,赶紧在边上添油加醋:“父皇,法律有了错漏,自需增减,我大唐立国以来,多项变革不也都与最初之唐律所有背驳?

然而于国于民有利者,用之,于国于民有害者,改之,这是一个完善的过程,儿臣以为,工伎子弟、市井子孙拔为贡生,‘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之因有条文应加以修缮,从工商贩夫之徒中择于国有利之士,许其子孙可参科考,有才华,考上了,你也才能作官,并非是不辩优劣,一应取之,只是给了他们机会,望父皇圣裁。”

李叔叔站起了身来,围着我跟李治转悠,我跟李治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欣喜之情,嗯,至少我改变了两代帝君对于工商阶层的看法,封建帝国主义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之下,要改革,就得让独裁者明白这项改革对于他统治的好处,也就是利益,有了利益,他才会去推动。

“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李叔叔端坐在朝堂之上,一脸肃容,对那些反对太子殿下提出来的松动和修改大唐律,许工商之士受勋之士子孙可以参加科举的改革的大臣们怒目严斥。

朝堂之上的诸位臣工,有喜有怒,而我重点观察的对象,比如长孙无忌,更是面色发青,虽然垂眉低首,不过我仍旧能看到,长孙阴长目光扫过盘坐在李叔叔左首的太子殿下时,阴冷的恨意,可怜的孩子,招上这位兄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