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臣说的话,都是比较有“道理”的,都是比较“正直”的,不管是赞成和谈的还是不赞成的,你都不能对他说什么。
杨改革自己是不赞成和谈的,其中的原因自然不用说了。
那些赞成和谈的,你也不能指责他什么,毕竟他说的也是正理,不用打仗就能解决辽东的事,何乐而不为?你要说他天真?却也未必,人家说了,要东虏黄台吉只身进京,至于谈得如何,那是另外一码事了,他们只是要谈,却并没有一定说能成功。
一旦谈了,这辽东远在千里之外,派个使者过去,一来二去的,不知道要几个月才能谈得下来,其中各种条件的扯皮,还不知道要扯多久。如果真的是谈成了,自然是和谈的功劳,即便没谈成,也不算什么,接着打就是。
坏就坏在这里,一旦谈了,远在辽东的大军该怎么办?大军的处境就尴尬了,如今打的是斥候战,讲的是消磨东虏的实力,不给东虏恢复的时机,可一旦谈了,是继续打斥候战还是不打?打了就是影响和谈,必定被东虏拿出来说事,谈判的时候必定更加扯淡,不打,东虏正好获得几个月的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个时间绝对是很宝贵的,东虏去年在林丹汗那里弄了不少牧场,借着这些牧场,可以恢复不少实力了。一旦不打了,士卒必定松懈下来,必定放松警惕,对辽东大军的军心和战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一旦给黄台吉寻到机会,或许会给明朝一个一击致命。
杨改革想了想,不得不说一声,这一招,确实毒辣,点中了明朝的软肋。明朝向来就是文武不合,文臣压制武将那是“天经地义”的,文臣曾经一直把武将压制得跟狗一般,如何能让武人翻身?……
如果和谈成了,自然是文臣拿了首功,继续压武将们一头,支持和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反的,如果和谈不成,那自然得靠武将们征伐了,自然是武人们的功劳,面对武人地位的崛起,文臣必定不甘心,必定千方百计的压制,如今黄台吉的“真诚”,无疑是一个导火索,要点暴文臣武将之间的隔阂和摩擦。
杨改革知道,文武之争只是一方面,如果再算上其他明理暗里的各种原因,这场争斗,只怕不会轻易收场,黄台吉这把火,确实烧得毒。
第701章 弹压
面对群臣越发激烈的争论,杨改革各种疼。疼的不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争斗,不是为谁压谁一头烦恼,也不是为黄台吉的毒计而烦恼,而是疼自己得要多少钱才能摆平这件事。这件事,对于现在的杨改革来说,并不是无解的事,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拿银子砸平文臣,给文臣们找各种事做,让他们闭嘴,让他们站在自己这边,就如同杨改革以前做的一样。
其实拿银子砸平文臣,也不仅仅是为了砸平文臣,让大臣站在自己这边,实际,今年的大干旱,还必须得投入更多的银钱进去才能摆平今年的干旱。砸银子,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黄台吉,也不仅仅是为了砸文臣,只是黄台吉正好撞在了这个枪口上,算他命不好。
想到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投入,以平息今年的天灾,杨改革就觉得头疼。黄台吉不过一句话,一个姿态,自己就得多掏无数的银钱出来,想到越来越瘪的钱包,杨改革各种疼,黄台吉这一招的作用,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银钱方面,起了大作用了,原本准备节约和砍项目的杨改革,现在是不敢砍项目了。
面对黄台吉的“挑衅”,面对黄台吉的阴谋,杨改革打算全力进行弹压,不让其有发展的空间。
或许比智慧,比能力,黄台吉确实有着过人之处,阴谋确实使得出神入化,可杨改革坚信,这是一场国力之间的较量,国力的悬殊,并不是仅仅依靠智慧就能弥补回来的。自己和黄台吉比的应该是国力,应该是整体的实力,而不应该太过于局限个体之间的差距。按照孙承宗说的,不管他如何狡诈,我只以国力对之,东虏总是没辙的。
群臣争论得益发的激烈,杨改革在众人的争执中,已经有了主意。
杨改革又听了一气,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以“多快不省”的倾国之力来碾压黄台吉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