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页

……

柯克中校的看法是基本正确的,美国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如果不肯放弃菲律宾的利益的话,美国就必须向亚盟宣战,而一旦向亚盟宣战,就等于将中国推到了美国的对立面去,也就是说,美国的对手实力将更为强大,日本的海军、中国的陆军,这两者加在一起,已不是美国一国之力可以应付,何况还必须考虑到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力量。

相比轴心国方面,美国为首的盟国阵营正面对着越来越困难的局面,只要看一看世界各大洲的形势就可以理解美国的困难处境:

欧洲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意大利控制,苏联奄奄一息,已不能为美国分担军事压力,而随着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陷落,更多的国家开始看好德国的前途,于是,西班牙加入轴心国集团就不是那么令人惊讶了,既然西班牙已是轴心国的一分子,那么直布罗陀海峡自然而然的被德国“笑纳”,地中海的制海权已完全掌握在德国、意大利手中,更为重要的是,纳粹的“赫赫武功”使得许多欧洲被占领国家的青年中爆发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许多被占领国家的青年报名加入德国军队,用服兵役的方式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荣誉日耳曼人”,以享受将来日耳曼人的特权和待遇。

既然地中海制海权已完全落入轴心国手中,非洲自然而然的成为交战双方的下一战场,西班牙军队大批进驻摩洛哥,强行改组了摩洛哥政府,然后配合德国非洲军团沿着西北非的海岸线一路向南推进,最终接管了整个原属法国、英国的西非殖民地,并将前线一直推进到了黄金海岸,在黄金海岸,纳粹德国建立起了海军基地,德国袭击舰以几内亚湾为基地出击南大西洋航线,截击来自南非、南美的盟国运输船队。

大洋州已成日本帝国的“池塘”,那里的自然资源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澳大利亚白人也成为日本帝国劳动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事实证明,在死亡和饥饿的威胁下,白人并不比其他种族的居民更富有反抗精神。

南美洲正陷入一场自独立战争以来最为激烈的战争,巴西、智利作为美国盟友,与德国盟友阿根廷、乌拉圭陷入全面的武装冲突中,而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立场仍在游移之中。

北美洲也不再是战争的世外桃源,不仅美国西海岸遭到了日本海空军的攻击,加拿大的西海岸城市也遭到了空袭,而美国和加拿大的东海岸城市也时刻处于德国潜艇的威胁之中。

至于南极洲,除了用气候条件掩护一下盟国商船队之外,并不能为盟国阵营提供更多的帮助。

现在,只剩下亚洲还没有明确立场了,在这种时候,美国政府怎么可能会糊涂到将亚洲推进轴心国阵营呢?

美国的工业力量是很强大,但是现在,美国的工厂不仅要与欧洲的工厂竞争,而且也必须与亚洲的工厂竞争,美国的油田不仅要与高加索和黑海的油田进行生产竞赛,而且也必须与中东的油田进行生产竞赛……美国几乎是在以一国之力独自支撑盟国的战争机器,困难是如此的大,以致于美国国内出现了媾和的言论,确实,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战争已经不再为美国带来红利,战争给美国带来的只是死亡和恐惧。

连美国总统的公开讲话都承认,对于盟国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这种媾和的舆论之下,以放弃菲律宾利益为交换条件,换取亚洲的继续中立,或许是美国政府继续这场全球战争的唯一正确选择。

就这样,美国军队撤出了菲律宾,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最后一处战略据点也就此丢失,那么,美国从西南太平洋战区反攻日本的企图也就此落空,这个战略无法实施了,既然这个战略已无法实施,美国政府只能再次调整战略,重新将关注的重点方向挪回欧洲和非洲战场,利用从菲律宾调到南非的那数万美军生力军,美国政府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从1944年2月开始,反攻非洲,先吃掉东非的意大利军队,然后再扫荡西非、北非的德国军队,等夺回北非之后,再以北非为跳板,对欧洲大陆实施战略反攻。

配合美军行动的还有英联邦军队,盟军决定首先清除已经攻到坦桑尼亚的意大利军队,这个战役代号“训狮计划”,战役开始时间是1944年2月20日。

有了美军的协助,坦桑尼亚的英联邦部队迅速发起了全面反击,意大利军队根本抵挡不住来自盟军的猛烈攻击,在几天之内连续丢失了几处战略重镇,沿着印度洋海岸线撤回肯尼亚,而盟军则一路猛追,意大利军队在肯尼亚也无法立足,只能继续北撤,一口气逃回索马里,并向德国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