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烈一愣,随即明白赵北指的是什么事情,于是点了点头。
“关于香港问题,职部以为,外务部过于软弱,整天想着和平谈判,但是如果不拿出些手段,英国这个老牌列强自然不会做出让步。依我之见,军事手段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如果中英之间发生军事冲突,不应将战场选择在靠近我国本土的地方,而应选择在远离我国本土的地方,比如说新加坡、缅甸,如果打新加坡,海军、空军唱主角,如果打缅甸,空军、陆军唱主角。英国盯着香港,我们就打别的地方,兵法上说,围魏救赵,就是这个意思。击败英国,东南亚地区将出现力量真空,到时候,就是中国填补这个力量真空的时候,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站在一个老牌强国的尸体上的,以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如果中国与英国交战,赢面很大,中国必胜。”
第1048章 战略尾巴
沈鸿烈说完,向屋里端坐的另外几人望了过去,赵北一脸平静,蓝天蔚和蒋方震也是一脸平静,反倒是那几个副官面露惊讶之色,显然,他们对于沈鸿烈的强硬立场非常吃惊。
不过这话刚一说完,沈鸿烈突然发现“围魏救赵”这个词此时用得似乎有些不妥,一方面,眼前这位“狂人总统”就姓赵,这多少有些唐突,另一方面,此次中英香港之争,归根到底,其实是赵北没事找事,故意找英国的麻烦,倒还真用不着沈鸿烈去“救”。
“围魏救赵,这个词用得不太妥当,毕竟,此次中英香港之争,尚未到图穷匕见的地步,而且从目前外务部的交涉情况来看,英国政府立场有所软化,或许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纷争。”
果然,屋里众人沉默片刻之后,蓝天蔚首先发话,他显然不赞同沈鸿烈的意见,这多少出乎沈鸿烈的预料,因为根据蓝天蔚一贯的表现,他是一个标准的“鹰派”人物,对外强硬派,而沈鸿烈现在的这个建议应该是符合“鹰派”主张的。
沈鸿烈长期在邦加岛租借地当总督,对于国内的政治问题比较陌生,因此当蓝天蔚表示谨慎意见之后,他也就没再乱说话,而是等着赵北发话。
“秀豪说得也有些道理,目前英国立场有所软化,未必就不能通过外交谈判解决纷争。不过另一方面,成章说的也有道理,不给英国这个老牌列强一点颜色看看,它就不知道中国现在能吃几碗干饭!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武力后盾是最重要的,也是根本,这一点,成章说的也有道理,所谓强国,必然是站在另一个强国的尸体上的新兴列强。”
赵北几句话,算是和了这场稀泥,既没有反对沈鸿烈动武的意见,也没有屏弃蓝天蔚政治解决的意见,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庸。
赵北之所以选择中庸立场,主要原因还在于国际形势的发展跟不上赵北的战略,赵北不想打第一枪,但是又不愿意放过这个好机会一举击败英国,换句话说,赵北的立场现在有些摇摆。
此次中英香港纷争发端于去年年底,起因是经济政策的分歧,但是根本原因还是赵北想试探一下英国的战略底线,所以他刻意的在其中推波助澜,以此手段来确定他下一步的行动战术,是继续唱“文戏”呢?还是跟英国来场全武行?
香港被满清朝廷租借给了英国,现在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享受大英帝国殖民地待遇,自从1931年的那场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开始之后,英国政府就收紧了贸易政策,对外建立关税壁垒,对内进一步整合统一帝国市场,无论是自治领还是殖民地,都被英国政府视为大英帝国整体市场的环节,而香港自然也不例外,从香港出发,运往英国其它殖民地或者自治领的商品也享受大英帝国关税壁垒的保护以及市场优惠政策的优待。
正因为香港有这个特殊待遇,从1933年开始,许多中国内地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所在,于是他们与香港华商联起手来,组织起了若干个规模惊人的商品走私网络,将中国内地的工业制成品用船只走私到香港,然后通过设立在香港的皮包公司将这些中国内地工厂制造的商品改头换面,使其成为“香港制造”的工业品,然后再由香港销售到整个大英帝国的广阔市场,这一贸易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商人们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也部分的解决了中国工业品的积压问题,因此,对于这种“逆向走私”活动,中枢政府一律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立场,商人们是安全的,不必担心遭到法律的惩罚。
但是同时,大英帝国的利益却遭到了严重损害,不仅关税流失严重,而且也使英国工业品进一步失去了市场,面对廉价的“香港制造”,英国本土商品全面落败,使英国的工业萧条局面更加严重,这引起了英国政府极大恐慌,虽然多次向中方进行交涉,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走私还在继续,萧条也在加深。
在恐慌中争论了两年之后,英国政府终于在去年年底做出一项重要政策,借口中国政府没有履行与英国、法国达成的裁军协议以及纵容不法商人损害英商利益,英国政府宣布从次年起,取消香港在大英帝国市场体系中的国民待遇,大英帝国的所有属地在进口来自香港的货物时,都必须征收一笔特别关税,虽然税率远比关税壁垒的税率低,但是这足以抵消大部分“香港制造”的廉价优势。